- 註冊時間
- 2015-6-2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6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04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談「入道」
菩提達摩祖師在他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中說:「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佛教與中國傳統說的道,其實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大乘佛教除了要斷煩惱、脫生死之外,亦階及廣度厄苦眾生。儒家的傳統精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士大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度眾生和濟天下都是為天下蒼生著想,單單就這個大方向來看,亦已經可以了解佛與儒實有共通之處。在《繫辭上傳》中,「道」這個字總共出現了十七次,以下是一些與這個道字有關的詞句: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一陰一陽之謂道」、
「形而上者謂之道」。
從上可見,單以《繫辭上傳》中所提及之「道」,包括的範圍相當廣泛,有乾坤男女之道、天地之道、陰陽之道及形而上道。可見「道」這個概念涵蓋極廣。《繫辭》跟儒家的關係甚為密切。據考究所得,大部分人都認為《繫辭》是孔子及其弟子所作來說明《易經》的。孔子自己亦曾經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個承傳清楚地表明了在《繫辭》中所說的道,與儒家的道是方向一致的。
我們凡夫俗子想要成道,第一件事便是要明白道,明白了才可以入道,入了道才可以成道。所以入道與聞道是同樣重要的事。《論語‧里仁篇》:「朝聞道,夕死可矣。」朱熹釋之為:「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苟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生順死安跟斷煩惱,脫生死,不是很相近嗎?佛教說聞、思、修;聞道跟佛教的聞和思不是一致嗎?達摩說理入,聞道不正就是理入的開始嗎?由入道到成道,這是行入的表現,亦卽佛家的修了。成道可比喻為佛家的證得究竟湼槃,所以成道是生死大事,由此可見入道的重要。「朝聞道,夕死可也」是指出正確開始的重要!儒家成道是為了圓滿道德的人格,亦同樣地反映了入道的重要。
在《繫辭上傳》第四章中劈頭就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意思是「易」這個概念與天地之道相符合,所以能包容天地間一切的道理。天地之道涵蓋天文、地理、幽明、死生、鬼神。死生之說由原始反終而得,「原始反終」的意思就是追溯萬物的根源。佛家說得如所有智,故能普利眾生。如何能得如所有智,因能明白緣起生滅,稱法而行,這正是知周乎萬物之理。「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是說易之道能行遍天下而沒有流弊,所以能樂於天道易道知變化之所在來安身立命,沒有憂慮。佛家以慧通法而知空,既萬物皆空,何來煩惱!一如宋代無門慧開禪師的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春夏秋冬,風花雪月,全是自然美態,法爾如是,知周乎萬物之理也。
在儒家看來,能弘道行道濟世的人就是聖人。在佛家來看,能弘法依法度一切眾生苦厄的人就是菩薩。《繫辭上傳》第十一章是如此形容聖人的偉大,「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所以能成就事業並利益眾生的就是聖人。同樣道理,能通法應法去救度厄苦大眾的就是菩薩。佛有八萬四千法門,非通變之士豈能得之用哉!在現今世界,佛教的事業,就是我們的「人間佛教」法門,佛陀在人間,絕不僅止於誦經禮懺而矣已!
菩提達摩以二入四行闡明入道之途,與傳統中國論道之文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得出道通理近。如達摩說理入:「謂藉教悟宗,⋯⋯與真理冥狀,無有分別,寂然無名,名之理入。」《易經》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兩者都是一個「空」的體會。達摩在「報怨行」中說:「甘心忍受,都無怨訴⋯⋯逢苦不憂。」《易》說:「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達摩在「稱法行」中說:「攝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利,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繫辭上傳》最後的第十二章尾句說:「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故此入道雖多途,然以易道看理行之道則一也。《易》云:「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夫成就人性善性的道德,需要蘊存再蘊存,人就是這樣來通向道義之門!此亦卽入道是也。
來源:佛門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