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6-24
- 最後登錄
- 2024-1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03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醮的民俗學│先不管舞臺美醜了!你真的知道什麼是「做醮」嗎?
日前,為了慶祝第14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大典,主辦單位公佈了慶祝大會主舞台的設計圖,由於其意象乍看之下類似臺灣民間醮典的醮壇,因此也引起各方的討論,或批評其俗氣者,或讚賞其融合臺灣環境與常民圖像者,褒貶不一。不過不管是褒是貶,其中不乏出現一些對於醮典的誤解,也顯見目前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或學者對於民間傳統信仰文化的生疏。
北投鎮安宮圓醮醮壇
醮典是臺灣民間常見的大型祭典活動,俗稱建醮、做醮,主要意義乃是為地方及信眾祈福、禳災,兼及超度境內無主孤魂,最終目的即是希望獲致「冥陽兩利」,一向是臺灣各地傳統聚落、宮廟重要的信仰盛會。臺灣民間的醮典,依照其舉行的主要目的,可區分為慶成、祈福、禳災、超度等類型,通常多在數年到數十年之間舉行一次,在漢人歷史上具有十分悠久的傳統,是各類祭典儀式中規模最大者,在古代與「齋」並稱為「齋醮」。兩者之間的主要差別,在於「醮」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降神賜福」,而「齋」則是為了「懺悔」解罪,兼有為亡靈祈冥福之目的。
「醮」之意義隨著時代之變遷而有所不同,從道教未創立前之「祭祀太乙以及諸天神」,中國六朝、隋唐時期的「夜間露天祭祀天神、星宿」,明時期的「凡僧道設壇祈禱」,一直到近代臺灣社會所認知的「為還願酬神之大規模祭典」。臺灣民俗研究前輩劉枝萬先生在歸納歷史文獻記載與中外學者之研究後,指出所謂「醮」的意義,除了以「還願之隆重公祭」為必要條件之外,還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一、必需請道士來主持;二、設道場,舉行道教儀式;三、時間必須延續一天以上。[1]因此我們可以說,所謂的「醮典」在意義方面,是指民間為了許願祈神或還願酬神,設置道場並聘請道士所主持的一種以道教儀式為主,時間延續一天以上之隆重的公共祭典。
松山慈惠堂建醮夜間醮壇
臺灣的醮典可依照其舉行之時間,區分為定期性與不定期兩類,在醮的名稱上也因為祈求目的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定期性的醮典如:臺灣南部盛行以迎送王爺為主的「王醮」(瘟醮),多有三年舉行一次者,稱為「三年一科」;臺灣各地以聚落為主體所舉行的「平安醮」,由每年辦理到三十年舉行一次皆有。不定期的醮典如:廟宇新建或重修落成所舉行的「慶成醮」,以及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再次舉行的「清醮」或「福醮」,即所謂的「醮尾」或「圓醮」,舉行醮典之廟宇若是地方信仰中心,其規模亦十分盛大;臺灣南部也有為了祈求捕烏魚豐收所舉行的「烏魚醮」,或為慶賀神明誕辰進行的「神明醮」(生日醮),為特殊目的所進行的醮有時隆重盛大、有時平淡近人。其次,也有因為醮典舉行的時間長短來加以稱呼者,一般以奇數(陽數)天數為準,一天稱之為「一朝」,一般常見者為「一朝醮」、「三朝醮」、「五朝醮」等,「七朝醮」或「九朝醮」較為少見。
在臺灣漢人傳統社會中,以地方公廟為主所舉行的醮典一向是聚落中無可替代的信仰盛事。為了凸顯醮典的重要性,除了聘請專業的宗教人員來主持醮局之外,也必須利用各種裝置與藝術之手段,如神像掛軸、紙糊神像、醮壇等,將平時的宮廟空間轉換成為醮典期間的非常性空間,使信眾能十分明顯的感受到醮典的神聖氣氛,這就是醮典藝術存在的主要旨趣。因此,建醮期間的壇場空間與神像、祀具、法物等,也特別受到重視,不僅壇場的空間結構最完整,壇場中所陳設的各種法物也最豐富而多元,也成為民俗藝術和宗教藝術匯集的場所。
由於「建醮」在傳統漢人社會中一向被為地方大事,這種地方重大祭祀活動最為一般人所感受到的,即相當具體地表現在「空間」與「時間」的區隔上。在空間方面,即醮區的「境意識」上,一般多以設置在聚落周遭的「醮壇」(外壇)最受矚目,其數目依照地區性習俗的不同,一般有五大壇、七大壇、九大壇,甚至十二大壇等規模。由於舉行主要祭典的法壇(內壇),一般民眾不易進入,因此這些醮典外壇也成為一般民眾對於建醮的最主要印象。而在建醮期間,這些醮壇以及標誌醮典意象的燈篙、牌樓與醮燈、醮彩等,也共同建構出一副建醮盛事的鬧熱景象。職是之故,建醮期間的醮壇一向為臺灣漢人社會所重視,雖然是臨時性的設置,也多會不惜斥資重金來設立醮壇,也使醮壇成為臺灣民間最壯盛的宗教慶典設施。
[1] 劉枝萬,1983,《臺灣民間信仰論集》,頁3,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民俗亂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