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3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正一派的四大法壇
何為「法壇」?
道教「醮壇」之制,最早是正一天師創立的,晉永嘉年間第四代天師張盛再返龍虎山,於祖天師煉丹處建「傳籙壇」,每於三元之日傳授法籙,是為「正一宗壇」,印用「陽平治都功」玉印。東晉時上清派魏華存祖師的弟子楊羲、許謐在茅山創建了「上清宗壇」,宗壇九層,印用「九老仙都君印」。葛玄一派,經道祖降授《靈寶經》,由陸修靜真人給以整理科儀,發揚光大,使靈寶之教大興,這一派於江西清江縣閣皂山葛玄成道處傳「靈寶經籙」建「元始宗壇」,用「元始宗壇印」和宋徽宗賜給的「元始萬神」銅印。
經過歷史發展,天師道融合上清、靈寶、清微、淨明等諸道派形成正一派,正一宗壇、上清宗壇、靈寶宗壇、淨明宗壇成為正一派的四大法壇,而全真派的法壇稱為混元宗壇。
茅山四寶之「九老仙都君印」玉印
正一宗壇
龍虎山正一宗壇 :龍虎山在今江西省貴溪市西南上清鎮,為張天師家族世居之地。相傳祖天師張道陵曾建草堂於此,居此煉丹者三十餘年。晉永嘉年間第四代天師張盛再返龍虎,建祠堂於祖天師當年煉丹處,並在附近建立了傳籙壇,每於三元之日傳授法籙,是為正一宗壇之始。唐玄宗時於京城建授籙院,龍虎山置傳籙壇。武宗會昌中(841—846)賜帑於龍虎山立宮,額其傳籙壇曰「真仙觀」。這是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宮觀。
經過宋元時期的發展,龍虎山天師道成為道教中心,總領三山符籙,改名為「萬法宗壇」。後歷經明清發展,天師府第堪稱與曲阜孔府媲美於天地間,正一宗壇的影響力也進一步擴大,成為如今正一派的祖庭。
天師府萬法宗壇
上清宗壇
茅山上清宗壇 :茅山是江南名山,上清宗壇的所在地,三山符籙之一。茅山一直以來都是道教有名的道場,西漢時三茅兄弟來居本山,行醫學道,成道飛升後留下了後來的茅山道派。
東晉時候,南嶽魏夫人 (華存) 的弟子楊羲、許謐在茅山建立了「上清宗壇」,道教中以經籙授受就是從他們開始的。
道教中有名的大師如:陸修靜、陶弘景、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人都是上清派的法裔,所以到了唐代,上清派便發展成為道教第一大宗,聲望隆盛,茅山也成為道教中最負盛名的名山。時至今日,茅山依然是道門聖地之一,上清宗壇的影響力將重現輝煌。
茅山上清宗壇
靈寶宗壇
閣皂山靈寶宗壇(元始宗壇): 閣皂山,在今江西省樟樹市,以山形如合、山色如皂得名。自漢以來,張陵、葛玄、丁令威皆有壇井在焉,故《寰宇記》謂為「神仙之宅」。《洞天福地記》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六福地,太極左仙公葛玄得道處。宋以後,朝庭允許授籙者,唯廣信之龍虎、金陵之茅山與此三者而已。徽宗朝給「元始萬神」銅印,至今用之。故道教中遵為「靈寶宗壇(元始宗壇)」,為有名的三山符籙之一。
宗壇所在之處,原名靈仙館;隋時毀於火,再建草堂;北宋政和八年始賜名為「崇真宮」。崇寧三年 (1104)加賜「萬壽」,淳佑六年(1246)又加為「大萬壽崇真宮」。根據山志所記,它應當是宋代道教宮觀中的第一大觀。
如今的閣皂山「大萬壽崇真宮」由正殿和廂房組成,坐北朝南,總建築面積280餘平方米,系1992年重建;正殿頂覆琉璃瓦,彩壁飛檐,四周青環翠繞,清幽恬靜,是閤皂山中著名的道教宮觀。
大萬壽崇真宮靈寶宗壇
淨明宗壇
淨明宗壇:在我國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其「忠孝神仙」的教義宗旨融合儒道兩家,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傳統。淨明道淵源於晉代許遜祖師,成為宋元間在江西南昌興起道派中一支重要道派,在江西以及江南廣為流傳,至今仍廣泛影響江西的民風。它以「忠孝廉謹,寬裕容忍」八字要義為準則,體現「淨明忠孝」之旨。淨明道的傳度,始自東晉時期淨明道祖師許遜許真君,以南昌為中心,設壇傳教,並逐漸形成以西山萬壽宮為祖壇的「淨明宗壇」。如今的西山萬壽宮依舊是江西乃至全國的著名宮觀,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西山萬壽宮淨明宗壇
(道教之玄門法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