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5-8
- 最後登錄
- 2022-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1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6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太歲”身份有四種說法
說法一:黏菌群復合體
專家通過高倍顯微鏡觀察發現,組成“太歲”的是非常多的菌體,而且品種各異。結合“太歲”的個體帶有一定彈性,還不時分泌出有絲性的黏物等現象,專家的結論是,所謂“太歲”應該是一種“特大型罕見黏菌復合體”。既有原生質生物的特點,也有真菌的特點,是活的生物體。
專家估計該黏菌是以細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其他微生物為食,以纖維素、兒丁質、甲殼質等為營養,含有約50%的蛋白質及核酸、酵母菌和霉菌等。
說法二:粘細菌
吉林大學微生物專家解釋說,“太歲”是介於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粘細菌,生活於土壤中,生命力極強。
說法三:高等真菌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白玉華教授將“太歲”切片後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其體內具有菌絲,初步確定為高等真菌。
說法四:并非黏菌群復合體
中科院微生物所形態學專家茆曉嵐多年前研究發現,該物體含大量的水﹔做蛋白質實驗,沒有蛋白質反應,也沒有核酸反應。放火上燒時,能聞到嗆鼻的味道。
他估計其中有醛基、醇基或羥基成分。因為黏菌必須具備蛋白質和核酸成分,因此他判斷“怪物”不是黏菌群復合體。
四大懸疑
疑問之一:真的能治病嗎?
專家建議:不要輕易服用
早前發現“太歲”的內蒙古農民透露,他的親人喝了浸泡過“太歲”的水後,治愈了多年的頭痛病。“太歲”真的能治病嗎?
《本草綱目》是這樣記載的:“肉芫狀如肉,附於大石,頭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黃者如紫金。”肉芫就是民間所說的“太歲”,書中還介紹了它對一些疑難病症的特殊療效,但現在的專家認為,“太歲”屬於原生動物及真菌類,品種十分復雜,加之來源於土壤,自身可能會附著各種有害生物或有毒物質。
李泰輝認為,雖然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食用“太歲”會產生不良反應,但建議在沒有弄清楚其物質組成前,人們不要輕易服用。
疑問之二:是否到處都有?
專家結論:南方較易發現
早前有消息說,除了在內蒙古、吉林發現“太歲”外,在連云港等海濱城市的海灘上也有類似“太歲”的物體出現。對此,李泰輝的意見是,九成可判斷“此太歲”非“彼太歲”。判斷的原理是,咸水菌群不一定能活在淡水中,同理,淡水菌群也難以活在咸水中。他還指出,類似“太歲”這樣的黏菌群復合體并不罕見,在南方一些潮溼地方也容易發現。
疑問之三:個頭為何龐大?
專家答復:現在還說不准
為什麼在內蒙古等地發現的“太歲”會如此龐大呢?與它生活的地域、它的“年齡”有關系嗎?
李泰輝說,在最終研究結論出來前,這些問題都“說不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太歲”對不良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因為一般來說,黏菌可通過“吃”細菌來維持生命,而潮溼的地方比較容易滋生細菌,因此成了“太歲”的樂土。
據李泰輝介紹,人們在潮溼的下水道和宅基地下,會發現一些小團的像“肉”一樣的物體,只是它們的個體偏小,并沒引起人們注意,而它們可能都是“太歲”。
疑問之四:為何送穗研究?
專家解釋:博士力促此事
李泰輝介紹說,美國華盛頓大學藥物化學家邱聲祥博士組織了這一研究項目。邱博士兩年前就開始從事“太歲”研究,而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是邱聲祥博士進行“太歲”研究的合作伙伴,彼此都希望能夠利用先進的遺傳系統分類學技術,對“太歲”的身世進行多學科全面系統的研究。
邱聲祥博士稱,“太歲”更為確切的稱謂應該是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肉芝”,為“芝”類中藥之一。從中藥的角度劃分,“芝”類中藥的品種十分復雜﹔從顏色分,有赤芝、黑芝、白芝、黃芝和紫芝﹔從生長環境及形態來分,有石芝、木芝、草芝、菌芝和肉芝。僅從外觀上觀察或者簡單地用顯微鏡檢測,很難斷定是否為“太歲”。據《羊城晚報》 |
-
總評分: SOGO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