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21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欲望止不住?道家這裡有良策!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3-12-23 00:50:5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欲望止不住?道家這裡有良策!


人們被過度的欲望所控制,導致看似為了自己,實則害了自己,所以人們需要正確地對待欲望。要正確地對待欲望,就需要有正確對待欲望的方法。

對此,道家有多個方法進行調控,現總結為四個方面:不顯露引起貪慾的東西、不追求屬於貪慾的東西、看清楚貪慾帶來的危害、追求更高層次的東西,簡言之,就是「不可見欲、不可過欲、看清危害、追求更高」。

不可見欲,使心不亂

假如一個人在人流、車流擁擠的時段,向馬路上空拋撒錢財,勢必引起人群的騷動哄搶和交通秩序的混亂無序,這就是一種人為造成的「見欲」,所以,不顯露足以引起貪慾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於被擾亂,是其中的第一個方法。

《道德經》講:「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周易•繫辭上》:「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編撰《易經》的人,很了解盜賊吧?易經說「背負著重物而乘坐華麗的車輛,必然招致強盜前來。」這就是說盜寇實際是自己招引來的啊!

對於欲望,道家追求的是順應自然。道家追求「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崇尚「無為」,道家思想和傳統的自律有相通的地方,但道家不強調克己,講究「順」,道家思想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所以應當順應自然,順應法理。所以說,對於人類的欲望,道家重在「疏通」。

道門的修行首先要做到知欲而行,欲望是在某個時間段內產生的思維活動,並不是恆定不變,一如:天地人生殺,在不同的時間段內生殺的運行在變化,今天有了自行車出行,看著摩托車好,有了摩托又覺得汽車好,開上了汽車,到了堵車又羨慕起,隨意穿行的自行車,欲望變化據天時地利人用,變化滋生,選需而動,擇利而行。


不可過欲,不辱不殆

人對欲望的把握也需要遵照適度原則,懂得珍惜已有的,就不會貪求未有的。知道滿足和適可而止,就不會在貪慾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就不會遭受因為貪慾而引發的困辱與危險,能夠獲得一種長久的平安。

針對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掠奪與兼併,老子提出,諸侯若循道,則必專心守好已得的封地,不求未得到的東西。如果硬要掠奪別國的土地,則自己所有的封地就會亡失;如果老是循著人家之所有去想問題,就會產生貪慾。

擴展開來,這啟示人們不要一味貪求他人之物,重要的是把握自己所有的,學會珍惜。

道教的欲望概念是獨立任何一個領域地存在,對道的理解沒有一定的智慧是很難產生其思維形式的,所以在這裡貧道說出以上個人對待欲望的理解,也希望看了這些文字的善信,能對欲望的解釋有個最直觀的概念。

《文子》:「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

《道德經》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認識貪慾,看清危害

只有認識了貪慾,看清楚了貪慾的種種危害,才能夠真正去除貪慾,避免貪慾。在各式各樣、紛繁複雜的貪慾中,人們的五感遭受到外界的各種刺激,容易迷失其中,擾亂內在的心智。懂得「少則得,多則惑」的道理,人們才能將心神安寧下來,有所收穫。

顏色少的時候,我們容易分辨;顏色多了以後,就眼花繚亂了。各種聲音同時出現,根本就聽不清楚;各種味道混雜在一起,食而不知其味。出去打獵,強的殺,弱的也殺;大魚也捕,小魚也捕。最後自己神不守舍,心神不寧。稀有的財貨,讓人行為不軌。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攻略,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道教崇尚自然,自然中必有欲望,《太上老君說清靜經》:欲豈能生,欲既不生,既是真靜,對人心中的欲望說明了,從我們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哇哇大哭是為了能吃飽、呼吸空氣生存的欲望,難道也是有罪的麼,要拋棄的麼?隨著長大對生存的欲望也在改變,這就要我們控制欲望使其合理化,明白了自我欲望的合理度,便是真正的清靜。


見素抱樸,追求更高

貪慾之門並不能通往幸福,「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所以需要從欲望的反面入手,以「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來獲取幸福。

現在流行的所謂「極簡生活」,就是一種「見素抱樸」的生活。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負贅,去除對資源的亂采濫伐和對環境的破壞,只追求一種必要而簡潔的生活方式。

尊「道」的生活看似簡樸無華,其實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生活。人們「見素抱樸」,現其本真,守其純樸,可以不為外物所牽。在簡單樸素的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在老子看來,消除了貪慾,返璞歸真,就是打開了一生幸福的大門。願望簡單自然,時時感受到滿足,這才是真正而長久的幸福。「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關於行氣的要領,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吸氣曰納,出氣曰吐。「吐故納新」即吐出碳氣,吸納新鮮氧氣。納時深吸至于丹田,然後徐徐吐出廢氣。吐氣有吹、呼、唏、呵、噓、呬六種方法。《養性延命錄》雲:「凡行氣以鼻內(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呼吸之法要細、長、深、勻。吸氣時要細微徐緩,不可聞聲,葛洪所謂以鴻毛著鼻口上而鴻毛不動。深者謂吸氣深入達於臍下丹田。勻謂呼吸要勻稱。細微、徐緩、深長、勻稱,此即道家所謂「綿綿若存」。

(2)行氣宜在早上林間,空氣清新的地方鍛鍊。古人稱:「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司馬承禎謂:「凡導引當以丑後卯前,天氣清和時為之。」(《導引論》

(3)導引行氣是把肢體運動、乾浴、按摩與氣功,內外結合起來。《導引經》說清旦起來,叩齒、閉目握固、調息、導引正是講的內外功的結合。

(4)行氣要節食,不宜過飽。《養性延命錄》雲:「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動其形,和其氣」。

(5)行氣要注意意念活動,要把調息練氣與練心(思想、意念)結合起來。意念活動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圖》雲: 「為學之基,以存思為首。」(《雲笈七籤》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則氣住,練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關,在道書中又稱「守一」。《抱朴子•地真》雲:「思一至飢,一與之糧。」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諸神等說,其實就是使精神專一,凝神聚氣。道家以耳為精竅,目為神竅,口為氣竅。意動形搖則傷氣;目動心搖則傷神;邪思精搖則傷精。故《莊子》雲:「勿搖汝精,乃可長生」。(《在宥》)意念專一則耳不聞,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氣;目不視,可以保神。心靜守一則氣平,氣平則息勻,息勻則氣聚,氣聚則凝神,神氣合一,性命歸根。所以「存思」的要點在排除雜念,閉目內視,所謂「智靜神凝,除欲中淨」。(《老君存思圖》)《神仙絕穀食氣經》說:「諸行氣皆無令意中有忿怒愁憂。忿怒愁憂,則氣亂;氣亂則逆。思一,則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則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則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長;鼻息微長,則五臟安;五臟安,則氣各順理。如法為,長生久壽。」(《雲笈七籤》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氣功要精神上輕鬆愉快,心情安靜,排除一切煩惱和雜念,常保心氣和平,這樣練功持之以恆,自可健康長壽。《清靜經》曰:「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慾則心平氣和,心靜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專一,是行氣功的前提條件。

概括起來,可以這樣說:導引行氣就是現在的氣功、保健按摩、柔軟體操、武術鍛鍊等結合起來的一套保健強身之術。導引行氣如能長期堅持鍛鍊,無疑能夠增強體質,防病治病,可以卻老延年。但道教認為可以長生不死,顯然是妄誕的。漢代的王充就批判過道家以為導氣養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虛妄。(見《論衡•道虛》)葛洪認為行氣導引「可令內疾不起,風濕不犯」,「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極言》)行氣重視意念活動,意念活動是心理衛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與生理密切結合起來,說明古人在長期的實踐經驗中對人的心理與生理的關係上已有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醫學中講男女性生理和性醫學的知識。《漢書•藝文志》方技略雲:「房中者,性情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術的要旨,說明男女結合是性情之極至,其要在「樂而有節」。如果沒有節制,沉迷荒淫就會傷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書中把房中亦稱為「合氣」或「男女合氣」。早期道教的經典《太平經》中就有「興國廣嗣之術」。天師道的教徒們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認為房中是保精、養生、卻病的一種修煉方法。所以《黃庭經》說:「長生至慎房中急,棄捐淫慾專守精」。道教的理論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陰陽和諧,陰陽合而萬物生。所以《玄女經》說: 「一陰一陽相須」。《抱朴子》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說:「陰陽不交,則坐致壅閼之病,故幽閉怨曠,多病而不壽也。任情肆意,又損年命」(《釋滯》)。《養性延命錄》謂:「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若孤獨而思交接者,損人壽,生百病」。這說明男女合氣的真理。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不交及縱慾過度都會產生疾病。所以葛洪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縱情恣欲,不能節宣,則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術的要點是:(1)注意節慾而不能縱慾,葛洪所謂「得其節宣之和,可以不損」(《抱朴子•釋滯》);(2)禁忌醉飽以後或勞累過度的性生活。《素問•厥論篇》說:「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飽入房,內亡精氣,中虛熱入,由是腎衰」。《養性延命錄》亦云:「醉飽、遠行歸還,太疲倦,並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術的功用,據葛洪說:「夫陰陽之術,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虛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於道教認為房中之法可以「采陰益陽」,「還精補腦」,「增年益壽」,能醫治百病(見《抱朴子•釋滯》),這顯然做了不適當的誇張。

房中、服食、導引行氣等都是道教修煉養生之術。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長,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則曰唯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矣;學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說這些淺見之人,總是強調自己知道的一點,認為就可以成仙,其實乃是片面之論。精、氣、神是構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煉貴在愛精、保氣、全神。房中的目的在愛精,導引行氣在保氣,服食藥餌是綜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氣、全神。《抱朴子•雜應》說:「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藥,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認為人的身體是個有機體,各方面密切聯繫著,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如像治理國家,必須「文武禮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廢。如像音樂一樣,必須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調。養生也是這樣,應該把服食藥餌、導引行氣、房中之術等結合起來,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強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養生方面有許多值得重視的寶貴經驗和知識。如青牛道士封君達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飢餓——引者)。去肥濃,節咸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張湛《養生集敘》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日養形,四日導引,五日言語,六曰飲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並《養性延命錄》引)袁了凡講聚精養生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攝生三要》)這些都是養生經驗的總結,是頗有價值的。道教的長生成仙之說,當然是虛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著許多醫藥和食療保健的知識,導引行氣是氣功、保健功與按摩相結合的強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醫學的知識,這裡面都包含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應該珍視這分文化遺產,剔除其虛妄迷信的東西,發揚其科學的內容。

自生自長中即使出現了個人貪慾,我就用道的質樸純正去引導控制,教人敬畏質樸純正的道,就不會在產生各種貪慾。沒有了貪慾就回心歸柔靜,天下就自然歸於太平安定。

(90視角)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16 19:51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