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639|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法華經》的重要十句話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2-9 00:57:2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法華經》的重要十句話

《法華經》的重要十句話

(一)示教利喜──處處給人歡喜


「示教利喜」,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本願。示者,顯示善惡。教者,教導捨惡從善。利者,令修善因,讓他見到佛法的利益功德。喜者,隨他所做讚歎,令他歡喜。若以《法華經》來說,「示」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實;令捨三乘入一乘,故云「教」;說三乘果德劣、一乘果德殊勝,使修一乘因,令他心見到「利」益;觀眾生根機因緣,或直接說一佛乘,或以種種譬喻解說,或以宿世因緣說,隨其所樂,應機說法,令生歡「喜」。

有人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生到其他佛國淨土,偏要生到這多苦多難的娑婆世界?」本經強調「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就是為了對娑婆世界的眾生「示教利喜」,意即開示、教導一切眾生,能夠成就佛道;同時給予利益和歡喜。

佛陀成道以後的三十二相應化身,非常圓滿。佛陀還沒開口說話,大眾一見到佛,就非常歡喜;說法時,只要聽到佛的音聲,大家也很歡喜;看到佛陀著衣、持缽、遊化人間,見者無不歡喜。尤其佛陀的慈悲、威德,讓所有眾生感覺親切和藹、如沐春風。

有的人在謀職時,各個公司、機構,爭相高薪僱請;有的人,任何團體、機構,敬而遠之,或是千方百計地拒絕:「不要!不要!我這裡人太多了!」為什麼?人生活在世間,如果不被人歡喜接受,自己要反省檢討,不要怨天尤人。好比烏鴉的聲音難聽,飛往他處,一樣沒有人喜歡。所以,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聲音,才會受到歡迎。

一個母親失去了兒子,痛不欲生,就去找佛陀:「請你救救我的兒子,讓他再活過來吧!」

「要你兒子不死,只有一個辦法,如果你能找到吉祥草,你的兒子就會復活。」

「哪裡有吉祥草呢﹖」

「你挨家挨戶地問,只要有一戶人家,百年之內沒有死過人,他家的草就是吉祥草。」

聽了佛陀的話以後,母親逢人就問:

「你家百年之內有死過人嗎﹖」

當然不會有一戶人家,百年之內沒有人喪亡,這時,母親才深深覺悟:「原來有情世間,生死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佛陀慈悲方便的教化,解除了母親的悲傷,讓他認識了世間的實相。

《楞嚴經》裡有一則故事,摩登伽女是個美麗的女孩,卻是首陀羅種姓的賤族。他愛上剎帝利種姓的阿難比丘。有一天,他跑來講堂,佛陀正在講經。他急切地說:

「佛陀,你把阿難尊者還給我!我愛他,他也愛我。」

在莊嚴的佛門裡,他提出這種問題,實在很不適當。但是,慈悲的佛陀竟然說:「摩登伽女,阿難尊者是一個很有修行的人,你想要嫁給他,你的修行要和他相等才好呢!所以,最好你在我這裡修行,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等到你的心跟他一樣清淨,我就替你們主持結婚典禮。」

不到一星期,佛門的清淨,引發他的善根,摩登伽女對感情的觀念徹底改變了。對於自己愛戀的執著,感到很慚愧。他跟佛陀懺悔說:「我現在知道了,五欲、人我是煩惱的根源,唯有清淨的修道才能解脫、昇華、自在。我不應該執著情愛,請佛陀慈悲,讓我加入僧團的修行吧!」

佛陀很歡喜,摩登伽女也很歡喜地出家了。佛陀就是以如此的善方便,解除阿難的危機,也度化了一個女孩。

現代人的牙齒大多不好,佛光山也有不少弟子,因為牙齒蛀壞要裝假牙,或牙齒排列不整齊要做矯正。人數多了,造成常住很重的負擔。醫療組的弟子跟我申訴:「那麼多人都裝假牙齒,價格那麼貴,常住實在負擔不起。我看就補一補,填一填牙就可以了……」

我說:「不可以。儘管這許多青年人,不一定會講好話,但不能沒有一口好牙!」

我的用意是,希望大家不但有好的牙齒,也要學習像佛陀一樣,說滿口的好話;要能「示教利喜」,給人鼓勵,說有意義、有啟發性的言語。

一般人都說後母不好,佛門裡卻有個模範的後母、善良的後母,把子女教育成功的例子。釋迦牟尼佛出生七天後,親生母親摩耶夫人就逝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把他帶大。沒有這位後母的照顧,就沒有未來去出家、成道的佛陀。從悉達多太子到人天尊敬的佛陀,背後的偉大推手就是這位後母的辛勞成就。

因為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發心出家,此後佛陀才開放讓女眾出家,同時也是為了感念後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的養育之恩。所以,今天有比丘尼教團,不但要感謝佛陀的慈悲,更要感謝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的恩惠。

《法華經‧授記品》裡提到:這一位將來怎樣成道、那一位將來怎麼成佛、那一個將來做什麼偉大的事業,這些都是佛陀給弟子們歡喜的授記。我想每一個人在聽聞《妙法蓮華經》的教理之後,也應該把佛陀的教化、佛陀的慈悲、佛陀的歡喜,佛陀的「示教利喜」遍滿在我們的人間。

(二)隨喜功德──時時讚美說好

何謂「隨喜」呢?「隨」,是跟隨、依順、不違背;「喜」,是歡喜、不恨、不討厭。《法華經》中,隨喜指聽聞佛壽長遠的珍貴意義,遵行教主釋尊的金言,歡喜並信以為真。〈隨喜功德品〉中,讚歎隨喜、聽聞《法華經》的功德無量。

普賢菩薩曾經對善財童子說:就算是捨棄了自己的身體、性命,都要隨喜功德;隨喜是一種心量的修行,能成就菩薩種種的波羅蜜多。

因此,凡是別人所做的功德,無論大小,不論是聽到的、看到的,哪怕是一絲一毫,小如微塵的功德,都能跟隨一起去做,隨分隨力去做,並且歡喜讚歎他們,使其更加精進生歡喜心。可以說隨喜功德就是最好的功德。

我在美國西來寺,有一個常常在西來寺吃飯的美國人說:「不好意思,我老是在這裡吃飯,我又沒有錢布施。」我說:「錢財的布施是小小的功德,比出錢的功德再大一點,就是出力,你可以來寺裡幫忙澆花、掃地,也是有功德的。假如你沒有力氣,再高一點的功德是說好話,講西來寺很好,這也有功德。」

「我不會講好話。」

「你進到西來寺,你歡喜嗎?見到人家來拜拜,你很歡喜嗎﹖見到人家在這裡做好事、做功德,你歡喜嗎?」

「是的,我很歡喜!」

聽他這麼說,我放下心來:「那就好!隨喜功德是第一功德。」

常有人說:「我沒有錢學佛。」到寺院不一定要布施金錢,甚至不一定要出力。除了布施金錢,倒茶、掃地、澆花……當然都有功德。不過,如果全台灣、全世界的人,都說佛教的好話,都讚歎別人做的好事,這個功德更大,我們的社會也必定成為歡喜、和樂的淨土。

隨喜功德簡單可行,但多數人卻行不得。因為許多人有幸災樂禍的劣根性,有說壞不說好的惡習,而阻礙了這種功德的培植。不能從心生起隨善美之行而喜,是很可惜的。

所以,我們應該學習時時看別人的優點、長處,對他人所行的好事、善事都能真心稱讚,並廣為宣揚,這樣的隨喜功德,不只是讓我們人緣好,最重要的,這種美德可以拔除我們心中嫉妒的惡習。

我也常常遇到一些人對我中傷、毀謗,心中當然不免有些難受。有人跟我說:「誰叫你要做得那麼好!」做得好,別人不一定隨喜。不過,「別人不隨喜,我應該更要做到隨喜。」

佛教說度眾有「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其中「同事」,就是指我們和人相處、合作共事,要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想。即使須低姿態、有委屈也不在意,如此才會和諧融洽、平心靜氣的溝通,彼此也才能歡喜共事。

受持《法華經》,是非常殊勝的。但是,不能因此而自命清高,有優越感,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有慧根。佛法在恭敬中求,我們聽聞《法華經》而得到三、五句法華的妙法、妙用,這些「受用」不是用來增加自我的憍慢,而是藉由佛陀的教誨,讓我們生起菩提心,悲憫一切有情眾生,給眾生一些得度的助緣。

曾經,依空法師問我:「師父,你最歡喜什麼樣的徒弟?」

「我從來沒有想過最歡喜哪一位,大家都是我的徒弟,沒有什麼歡喜不歡喜的。」

他繼續追問,我只得說:「我想我最歡喜的弟子是肯與人為善,就是能給人歡喜的,我最喜歡。還有,能從善如流、明理的弟子;能不斷改進、有進步的弟子;樂觀、歡喜、融和的弟子,應該都是我歡喜的。」現在,佛陀說他最歡喜的就是隨喜功德的佛教徒。

(三)恭敬不輕──尊重各人佛性

「恭敬不輕」,指《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所說之菩薩。常不輕菩薩不誦經、說法,但行禮拜、讚歎,對於眾人皆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這是對一切人等的恭敬尊重。我們常常會聽見許多不尊重他人的話,譬如:「那個人太老了,不適合;這個人太小、太年輕了,也不行。」「這個人太矮了,不好看。」「那個人太高了,我不喜歡。」「這個太胖了!那個太瘦了……」

個人不自覺習慣性的語言批評,都是對人的輕視與傷害。甚至有人任意地毀謗佛法,自己也不知道,例如:「這個佛像不夠莊嚴!」這是毀謗佛祖,佛怎麼不莊嚴呢?這本經書我不喜歡,《阿彌陀經》我不喜歡,〈普門品〉我不喜歡……這就是毀謗法寶。

常不輕菩薩,見到每一個人,甚至有人罵他、打他,他都說一句:「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將來皆當作佛。」對於別人,能用佛的人格去尊重他,人與人之間便能互相尊重,一團和氣了。

有一位窮苦的女孩,他看到很多人打齋供僧,便把乞討來的一塊銅錢布施出來,大和尚知道了,親自出來替他上供、祝福。後來,這位女孩在樹下睡覺,正好國王因為皇后往生,心裡愁悶,出來打獵。經過此處,國王遠遠看到樹下金光閃閃,好奇地走近一看,竟是那麼美麗的一個女孩,就把他接回皇宮;女孩梳洗後,更像金玉般端正莊嚴,即刻被立為皇后。當了皇后的女孩心想:「大概是那一塊錢布施的功德,使我做了皇后吧!」

有一天,當了皇后的他,乘著車輛浩浩蕩蕩,載著很多金銀寶貝,來到那家寺院做大布施。他心裡想:「當初一塊錢,大和尚都對我那麼好。今天,我有幾輛車子的禮品,一定會受到更好的禮遇!」出乎意料之外,寺裡只派一位知客師來替他上供、祝福。他很生氣地問:「大和尚怎麼沒有親自出來迎接我?」

大和尚叫侍者向他解釋:「當初你做乞丐的時候,雖然只是一塊錢的布施,但是你帶著莊嚴、隆重、虔誠、恭敬的心,那個心與天一樣的大,所以,值得我來為你祝福。現在,你做了皇后,卻高高在上,用傲慢、輕視三寶的心來布施。實在說,就是再多的財寶布施,也是有限的,現在的你,就不需要我來為你誦經祝福,今天有知客師為你祝福就很好了。」

出多少的功德,要衡量自己的力量,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有至誠恭敬的心;不能在行善做功德時,帶有輕視的心。如布施時說:「給你!給你!下次不可以再來了!」這樣的布施心就沒有功德。

佛教的布施是要不自苦、不自惱,不能輕視對方,要覺得平等、歡喜;唯有捨去對物質貪念的歡喜,才是真正的喜捨。

如何養成不輕視的心?別人有財富、有權力、有學問,我們不鄙視而尊重;別人沒有財富、沒有權力、沒有學問,我們也不輕視,同樣給予尊重。另外,對於別人的安寧,我不隨便打擾;對於別人的幸福、智慧,以及所擁有的一切,我們都應該尊重。乃至從人到所有眾生的生命、生存的權利,都能尊重對待。因此,我提倡「做共生的地球人、做同體的慈悲人」,這也是佛陀要我們奉行的慈悲教義。

歷史的發展,最早的是神權時代,天上的神最有權力;從神權時代慢慢進展到君權時代,君王擁有最高的權力;從君權時代慢慢又進步到現在的民權時代、人權時代。這還不是最進步的,未來再往下發展,未來一定是一個生權的時代,就是人類和一切有情動物,都有被尊重的生存權利。現在有的文明國家,如果叫牛、馬拉車,給予過重的負荷,要受法律的制裁;如果虐待狗、貓,也要受法律的制裁。保護動物的條款愈來愈多,眾生的權利愈來愈高漲。

所以,佛教主張「一切眾生平等」,不可以輕視任何眾生,相信生權時代很快就會來臨的。

(四)普門示現──整治心靈水源

「普門示現」出自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佛門廣大,普門大開,所有的人都可以進來。何謂「普門」?「普」,指觀音眾德普具,或普具大悲救濟之光,而到處應現;「門」,同是受觀世音菩薩慈悲救濟的眾生,有種種不同的類門;「普門」,是說眾生的機類雖千差萬別,而觀世音菩薩則能普應群機,無不示現。如偈云:「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可見觀音化現三十三應化身,隨機應化,是普門示現的最好寫照。

有人問:「觀世音菩薩既然普門示現,為什麼我們沒有見到他呢?」有一首偈語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天上的月亮恆常高掛,能映現在千江萬水中,但骯髒汙濁的水面卻顯現不出來。只要水質是清澈的,茶杯也好,臉盆也好,銅做的也好,鋼做的也好,菩薩的清涼月都會現前;只要眾生的心垢清淨了,菩提月都會現出來。所以,不能怪菩薩不現身,普門不示現,只能怪我們心裡的水不清淨。

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就像菩薩義工,見到別人有苦難,不需要對方開口,便主動伸出援手,做不請之友去幫忙,付出無私的關懷。義工也是「有情有義」的菩薩,能夠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效法觀世音菩薩,普門大開,如千江映月,隨緣應現。

現在的警察很辛苦,人力單薄,社會問題多。一個國家、社會要進步,必須人人守法,人人做警察,共同來維持秩序、護衛安全、維護環境。如此,人人做警察,人人做菩薩,不只是勇敢的護法金剛,更是普門示現、慈悲柔和的觀世音菩薩。

(五)一心稱名──念念真誠善美

〈普門品〉裡還有一句「一心稱名」。「一心稱名」,就是一心一意地紀念你、尊敬你、學習你。稱名也不一定稱觀世音菩薩的名,稱釋迦牟尼佛的名,也可以稱念諸佛菩薩的名。

「名」代表一個人,例如:我的父母、我的師長,一切聖賢、大德……在我的心目中,他們是我的偶像,我嚮往他,稱念他,並見賢思齊,以他們為典範。我們念他、想他,自然就會跟他一樣。所謂念觀音、拜觀音,自己就會做一個觀世音。

平時,我們心裡都念些什麼?瞋恨?嫉妒?邪見?當然,念這些心就不好了。如果念慈悲、念道德、念正義、念忠孝、念仁愛,念念在聖賢,念念在好事,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隨著念頭轉化,慢慢地身口意三業淨化,我們的人品、道德會昇華,心量也會慢慢擴大,如此用功久了,生命就會走向圓滿的解脫之道。

境隨心轉,假如天天心中念著:「周圍的人都很討厭!這個也討厭!那個也不順眼!」不用幾個月,我們的面相就會變得難看,人緣也會愈來愈差。如果我們很歡喜、很樂觀,對別人言行都抱持欣賞的態度,「沒有關係!你辛苦了!謝謝你!你很好!」平時總是和顏悅色地讚美人家,凡事說「OK!」常說「好、好、好」,表現得慈祥和善,當然助緣也會跟隨我們。

〈普門品〉裡說:只要一心稱名,求男得男,求女得女;若遇大火,火不能燒;落入大水,水不能淹……彷彿觀音菩薩很萬能,求什麼有什麼。如果我們點一把火,用自己的手指試驗一下,真能一心稱名,火不能燒嗎﹖用試探的心,給觀世音菩薩考試,是凡心、疑心,不合乎經典所說的「一心」,何能得到菩薩的幫助呢?

我剛創建佛光山不久,有一位朋友跟我借八十萬元,當時我的處境很困難,但為了幫助他,還是把錢借給他。幾年之後,他跟我說:「那個時候,我是試探你,看看你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很慷慨。」後來,知道他用試探的方法在對待我,就覺得很沒價值;友誼是無價的關係,怎能用試探的心態來對待朋友呢?

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所得的「福德智慧之男」,是表示一心稱名可以開智慧,不是真的生個兒子;所得的「端正有相之女」,是指慈悲的成就,不是真的生了一個女兒。「若遇大火,火不能燒」,火是瞋恨的意思,起了瞋心時,只要一心稱名,瞋恚之火便能逐漸息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水是愛欲之水,能使我們滅諸善根,沉淪苦海。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貪欲之水浪就能停息、平靜。

所以,觀世音菩薩的靈感,有時候不能從事相上去看,必須從理論上去實踐,這才是《法華經》的宗要。

(六)四安樂行──安住慈悲喜捨

「四安樂行」出自第十四品〈安樂行品〉。就是說修持《法華經》,能獲得四種安樂:一、身安樂行。二、口安樂行。三、意安樂行。四、誓願安樂行。

有了這四種安樂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捨中。經言:「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佛陀開示我們,身體要遠離殺、盜、淫等惡事,常行善事;口中要常說柔軟語、慈悲語、讚歎語;心意所想的都是慈悲喜捨,所有的願望都是清淨誓願,如此修持,才能身心沒有障礙而安樂自在。

四種安樂行,與下面的「六根清淨」有關。

(七)六根清淨──煩惱轉成菩提

能得「六根清淨」的功德,出自〈法師功德品〉,受持《法華經》的人,佛法雖然講修心,但直入很難,迴入漸修,次第而進,比較容易成功。所以,應該先修眼、修耳、修鼻、修舌、修身,再修心,意思就是六根皆修。

譬如眼睛,可以修成「慈眼視眾生」。慈悲之眼、智慧之眼,能認清事理,辨別因果,就是慧眼;再修成天眼,能看見過去的事情、遠處的事、有障礙的事;再修成法眼,對真理、對佛法、對正見,能有正確的認識。如此,見法、見到真理之人,才能見佛。

社會上有一些名之為信仰佛教的人,眼裡往往只看見邪魔外道,看見是是非非、好好壞壞,卻沒有看見正道、正法;這些人離佛就很遠了。

耳朵的修行,要善聽,能聽進好話,還能將壞話聽成好話。現代人不大會善聽,常常把別人的好話誤會成壞話。有人大興問罪說:「你說的,是你說的。」那個人說:「我沒有,我沒有那樣說!」對方要解釋、道歉,他都不肯聽,這是不會聽話。我有一位在家信徒就是這種性格,後來,我已無意再教他,只說:「還好,你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假如你是法官,天下人都會被你冤枉了。」

不執著,才能聽到好話,也才能把不好的話聽成好話。善聽,會破除我們對於語言的障礙。要諦聽、留心聽、注意聽。如《金剛經》裡,佛陀對須菩提說:「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要用慧心才能有慧解,才能聽到言外的真正佛音、佛理。

有一些徒弟,我告訴他:「你到那一邊去。」話還沒說完,他立即走了。

我趕快補一句:「把我的茶杯拿來。」結果,他一去不復返。

我質問他:「我不是叫你去拿茶杯嗎?」「沒有,你是叫我到那邊去啊!」

為什麼會這樣?他沒有諦聽,沒有把別人講的話聽完。

善聽、諦聽之後,還要兼聽。常常有人來跟我講:「他打我!」我一聽他打人,這很嚴重。可能有的人就不問青紅皂白,聽了一面之詞後,就說:「把他叫來!」開始罵他、怪他。

打人是結果,要研究原因何在。把打的人叫來,問他:「你為什麼打他?」 

「因為他把佛像弄壞、打倒,不得不給他一個耳光。」打得也有道理。

又問另一個人「為什麼打他?」「一個信徒來,他罵人,不准其他信徒進來拜佛。不給他一個耳光,他不知道對信徒要尊重。」也打得有理。

所以,不能只在結果上論斷是非對錯,還要了解造成結果的原因是什麼?我跟很多人來往,我的徒弟很多,但都沒有吵鬧、沒有是非,為什麼?我不會只看結果,還會去了解原因。所以,「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就是這個道理。要聽得完整,聽見原因,不能只聽事情的結果。

鼻子的修行,能在人間聞到聖人的味道,聞到菩薩、佛陀、佛道的味道,即所謂「鼻根圓通」。《楞嚴經》中有「二十五圓通」,當我們能將眼、耳、鼻、舌、身修成圓通時,就能境隨心轉,把世間的境界轉成佛境,而不是心隨境轉了。

舌的修行,要能口說愛語、慈悲語、善法語、佛法語。

身的修行,要能端莊威儀,合掌禮拜,誠心念佛。

意的修行,能思慈和之樂,如果我們能夠進而想到:我要慈悲、我要公正、我要和平、我要助人,尤其要能夠有「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之念,這就是心的修行。所以,眼、耳、鼻、舌、身、意都修行,就能六根清淨了。

(八)淨土信仰──人間莊嚴美好

〈見寶塔品〉裡,講到對寶塔的信仰、對淨土的信仰。多寶如來示現踊出寶塔,釋迦如來放光集分身諸佛,三變淨土,不只是變穢土為淨土,並且於淨土之中,化示無量清淨國土為一大清淨國土。阿彌陀佛的國土是極樂淨土,藥師佛的國土是琉璃淨土,彌勒佛的國土是兜率淨土,每一尊佛都各有其淨土。《維摩經》、《法華經》中提倡的則是人間淨土。

能夠誠信淨土信仰的人,家庭院舍,衣食資具,親友眷屬……都可以成為佛國淨土裡的現成受用。譬如大乘就是我們的交通工具,慈悲、智慧就是我們的父母,八正道是我們的道路,五戒、十善是我們的法制,一切諸親眷屬都是我們的諸上善人,所有田園宅舍都是我們的花園國土……《法華經》中踊現的多寶佛塔,表示只要我們自心清淨、和悅,在人間就能見到莊嚴、清淨、美好的佛國淨土。

(九)法師菩薩──弘法不分僧信

法師,指通曉佛法又能引導眾生修行的人,不一定專指出家人。在《法華經》第十品〈法師品〉裡,即言:「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可見不是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做法師,假如在家信眾有佛法,也可以做法師。

所以,國際佛光會推動信眾參與佛法的檢定,凡具有正知正見正信,通過檢定審核,可以做「檀講師」、「檀教師」,讓在家居士也可以傳授佛法。

法師菩薩,菩薩是有學位的,從初發心一直到五十二階位,都可以稱做菩薩,只是程度有別。

(十)久遠成佛──法身常住不滅

在印度菩提伽耶菩提樹下開悟成佛的釋迦牟尼佛,只是一種方便示現的假相。實際上,佛陀於久遠之前早已開悟成佛。所以,在〈如來壽量品〉中,寫道:「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印度出生的釋尊,不是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的新佛,實是久遠實成的本佛應現。自無始久遠之初,常以娑婆世界為中心,又在十方諸國土,化導一切眾生。在教化眾生的漫長時間中,為化導之善巧方便,佛曾以燃燈佛及其他名字,應化於世,也曾在教化期間,顯示各種差異而出現於世,誘導眾生。

而且,「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從過去、現在、未來不斷地在修行菩薩道,也因此成就了常住不滅的佛陀。所以,久遠釋迦自身,即是行菩薩道的行者。這種「久遠成佛」的觀點,也是《法華經》的重要思想。

總結《法華經》的內容,再提出十點,希望能對當今社會有所啟示。

1.從紅塵的汙泥中,滋養我們清淨如蓮花的本性。

2.從自覺的教育中,加強自我淨化的建設。

3.從世間的雜染中,建立心靈環保的共識。

4.從權勢的追求中,懂得因果法理。

5.從金錢的滿足中,明白功德聖財的重要。

6.從利益的謀求中,知道分享給大眾。

7.從權利關說中,追尋合法的正道。

8.從待人行事中,反省自己的天理良心。

9.從慈善救濟中,增長般若智慧。

10.從宗教信仰中,懂得辨別正、邪的信仰,遠離邪魔外道的迷惑。

(星雲大師全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4-2-9 14:20:10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4-2-10 11:28 編輯
法師,指通曉佛法又能引導眾生修行的人,不一定專指出家人。在《法華經》第十品〈法師品〉裡,即言:「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可見不是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做法師,假如在家信眾有佛法,也可以做法師

所以,國際佛光會推動信眾參與佛法的檢定,凡具有正知正見正信,通過檢定審核,可以做「檀講師」、「檀教師」,讓在家居士也可以傳授佛法。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一切凡夫愚癡無智。愛著此身...
《大方廣佛華嚴經》諸眾生無智...計我我所  執著於身。


佛說:所有凡夫眾生 愚痴無智
你卻說,「凡夫」能通曉佛法

愚痴無智之凡夫, 能通曉佛法!?
這種瞎話/鬼話 也講得出來。


《妙法蓮華經》
著如來衣 坐如來座。爾乃應爲四衆廣説斯經...
如來座者 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 爲諸菩薩及四衆廣説是法華經。


法華經規定, 講法華經的人 必須是證諸法皆空(已證金剛薩陲位)
這已破斥你所胡扯的凡夫也能講法華經這種鬼話。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24-2-9 18:17:28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4-2-10 11:39 編輯

[講法華經的資格]都看不懂, 根本不能期待這些人正確解讀法華經!

凡夫未證諸法皆空, 看不懂法華經, 更遑論有能力 講解法華經
這些講法華經的凡夫, 都是根據自己的妄想在胡扯亂掰, 亂解經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10 17:1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