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80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養生學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3-1 01:04:2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養生學


延年益壽,長生不老,是人類自我意識甦醒以來,世代相傳的理想和追求目標,華夏民族在這方面尤其突顯。

道教在這方面更有豐富的文化,因此養生術很多, 如外丹、 內丹、服氣、胎息、吐納、服食、辟穀、存思、導引、按摩、乃至於房中等法,能夠教人如何超凡入聖,得證真道。

*太平經云:「天地之間有神人、仙人、真人、道人、聖人、賢人。」又云:「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終古不得復見天地日月, 脈骨成涂土, 死命重事也, 人居天地間,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主張人貴自養,「人欲壽者,當愛氣、尊神、重精、修煉精、氣、神三寶。」

*參同契亦日:「夫修行人黜聰明, 屏智慧, 內照形, 外充我,塞兌而築固靈珠,收視而溫子珠,築固靈珠是煉己而凝神,溫養子珠是積精而累氣,煉己功純方可還丹。」說明能以真意化丹田先天之精為先天之炁,運循任督,流布經絡,伐毛洗髓,易筋換首度,煉成內丹。是知養生之道,首重意志,次合法則。

道教養生學可分道教養生觀、道教養生理論、道教導引術、道教行氣術、道教存思術、道教服食術、道教房中術及道教攝養術等理念及修養:

一、 道教養生觀

(1) 重人貴生觀:人為萬物之靈,此身難得,且只有一次活命機會,因此要人貴命重生,於己則清心寡慾,對外則利物濟世,快樂的在世煉養以致長生久視。

(2) 元氣觀:我國古代哲學之宇宙生命論和物質形態學說:宇宙自然一切生命,均靠一種至精至微,無所不在而運動變化的氣所育成,這氣就是元氣,元氣構成了宇宙本體和規律,元氣就是「道」。道既決定和支配天地萬物,也將人的生命本體,與宇宙自然天地萬物的存在聯結起來,形成同一內在結構和變化規律,彼此之間互相依存,息息相關,不可須臾分離的巨大系統,其基礎就是元氣。

(3) 人天觀:道教養生思想之人天觀,源自黃帝內經之天人合一理論:「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習地合氣, 命之曰人。」「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認為人內在環境系統與外在自然環境,系統相同一致,二者有著共同生成,變化及興衰規律,因此道教養生注重自然變化,因應自然法,在德須與天相合,在命應與天一致,以追求天人合一終極目標。

*故道教養生於季節、時辰、服食、房中、攝養、衛生、環境之講究均取決道教人天觀。

(4) 養生修煉觀:※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視現世生命存在的貴生宗教,人生最重要的任務是努力養護並發展自己生命,道教教義核心是道,人可以透過修煉而得道,得道之人可以長生不死,可以返本還原而與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永恆不變,基本上人體生命、人天生命、天人宇宙生命,在重人貴生基礎上,發展出一套健康長壽的認識體系和實踐體系,其認識體系,也就是養生修煉觀可分為:

1.清靜養生觀點-重在「致虛極、守靜篤」由精神修煉調整身心而致長生。
2.運動養生觀點-重在「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發展多種道教導引按摩術以強化體能生命。
3.性命雙修觀點-重在吐納行氣,養性修真,本「命無性不靈,性無命不立」之旨修煉內丹,同時進行精神,意識和思想、道德的修煉。
4.眾術合修觀點-善擇行氣、導引、鍊丹、服食、攝養之佳者合修。

二、 道教養生理論:

道教徒以養生治身為其宗教實踐活動,累積成三個養生理論體系:人天生命體系、天人宇宙生命體系、人體生命學說。而人體生命理論,主要與自我保健,長壽等價值目標緊密關聯,其人體生理系統組織學說,則主要來自己身的「內視」「內觀」「內煉」等操持經驗,有其合理性及科學價值,並分成次列各種學說:

1. 陰陽五行學說:陰陽學說認為世界上萬物萬象皆源於道,都在陰陽的兩種屬性中生存,在陰陽正反運動中發生,發展和變化,陰陽在矛盾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涵容、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相互資生,而五行之每行則生我我生,相互制約,故亦克我我克,道教本此認知而印於五臟,成為道教生命觀之基本認知,故須善為因應,運用五行生克之義。

2. 精、氣、神學說:道教認為氣生精、 精生神、 神生明,施之則生人,留之則生身,而氣有六,心、 肺、 肝、脾、腎、三焦,故曰服氣三年有成則凝玄珠,所以道教修煉叫做煉氣。透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之過程,可以長生久視。

3. 臟、腑、身、神學說:此說關係人體五臟六腑功能及相互關係之認識,在道教養生學中之代表理念即為黃庭經。認為天主陽,食人以五氣,地主陰,食人以五味,陰陽相成結為五臟之氣,散入四肢、十二部、三百六十關節,是以心主神,肝主魂、肺主魄、脾主志、腎主精,皆為身神, 發外為五事, 上應五星,下應五岳,故「欲安其神,則當仁德平廣,膏潤萬物,長其精、順其志,而后全其身形,則合乎太清者也。」故善為安頓身中之神是養生之重要條件。

4. 經絡氣穴學:道教煉養特性除重視十二正經外,更重視奇經八脈,八脈之中,尤重任督「道合天時,人有任督,如天子午,二脈分平前後,本一源而兩歧…」聚氣之竅則為丹田,煉氣要旨著重聚意守竅;故必須對氣穴有深刻認知。

5. 道教病理說及死因認識:道教養生學探討致病及衰亡是重要內容之一。其說有四:一為元氣耗散說,元氣為生命元始能量與動力,但隨年齡增長和各種活動而逐漸損耗。二為精氣神耗損說, 精足、 氣滿、神旺則健康長壽,反之致病夭亡。三為三尸說,三尸是寄居人體之邪神,上尸彭倨在頭中,中尸彭質在腹中,下尸彭矯在足中,欲使人早死,每到庚申日輒上天稟白司命言人過失,故道教有「守庚申」之法。四為魂神說,人體之中由身神主持,身神喜靜厭動,若縱慾、勞累、思慮,均會驚擾身神,使人體不得神靈主持而致病夭折,反之則能健康壽考。故應善保元氣,煉養精氣神是去病免死之不二法門。

三、 道教養生法:

1. 導引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有節奏的肢體運動,能驅除體內寒濕病邪之氣,增進體能,改進體質者曰導引,華陀云「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輓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通過導引按摩,能夠「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 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導引約分「導引經」之導引按摩法、精景按摩導引法、內解導引法、 赤松子導引法、彭祖導引法、王子喬導引法、玄鑒導引法、老子按摩法、司馬承禎導引法、許遜八段錦、鍾離八段錦、逍遙子導引法、女子五禽舞功及神仙導引卻病勢等多種,華陀五禽戲及太極拳也是導引法。導引是增進體能之肢體運動,有節奏但戒激烈。

2. 行氣術:是呼吸運動與精神鍛煉而能健身兼治病的方法。在道教徒長期實踐中,發展了大量不同的技能種類:胎息、服氣、食氣、用氣、調氣、閉氣、委氣等等,形成了洋洋大觀具有鮮明民族傳統特色的鍛煉方法體系。
* 行氣玉銘:「行氣,吞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復、復則天、天其本在上、地其本在下、順則生、逆則死。」道教內丹術是以此理論為基礎之一。

* 陶宏景之吐納六字氣法云「凡行氣以鼻內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內氣有一、吐氣有六, 內氣一者,謂吸也, 吐氣六者, 謂吹、 呼、 唏、 呵、 噓、嘶,皆出氣也。」「吹以去熱、呼以去風、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嘶以解極。」行氣術的主流是內丹術,是一種靜功內煉方法,配合陰陽五行學說,依次煉己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而達到修命的目的。行氣功法約分京黑先生行氣法、服氣進取法、淘氣訣、調氣訣、咽氣訣、行氣訣、煉氣訣、委氣訣、閉氣訣、六炁訣、十六錠金法、茅山賢士服內氣訣、墨子閉氣行氣法、張果先生服氣法、申天師服氣要訣、李真人胎息訣、小周天法、至游子六字氣法、法輪自轉法、不倒丹睡功法、西王母修經法、女仙胎息法等等,在「道在養生」及「氣在人中,人在氣中」理念下,進行身心結合、內外結合、動靜結合,從人體內部心理與生理的調整,通過積極的自我修煉,來追求身心平衡,進而身體健康乃至長生久視,在今後的時代中,仍會繼續保有積極價值。

3. 存思術:存思以精神及心理為修煉對象,能有效的促進人體身心平衡,開發大腦思維系統的潛能,從而通過養生實踐達到健身長壽目標。道教精神修煉包括齋、戒、煉三方面。齋是清齋,係指精神修養、沐浴、焚香、誦咒、飲食、居處等專門規範。戒是宗教性之行為規範及精神要求。煉是採取存思、內視、守一等方法來對身心進行修煉。存思術以清靜為基本要求,包括心齋、坐忘、守神、養神、守一、內視、存思、守竅、守寸、內觀、守庚申等多類。在方法上又有胎中玄白法、存神煉氣法、高奔月亮內境法、高奔太陽內境法、存想影人法、存服紫霄法、化身坐忘法、存想避疫法、三素雲法、西王母握固法、二十四真法、無生導引法、黃帝內視法、坤寧北斗法、存思三炁法、玉液煉形法,都是靈修養生的功法。

4. 服食術:服食亦曰服餌,係指所有天然和人工藥物,基本上分為草木和金丹兩大類,諸如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桂、巨勝、天門冬、枸杞、茯苓、椒麻、黃蓮之屬都有延年益壽之效,草本經:「藥分三品,上藥長生、中藥養性、下藥除病。」並分玉石、草木、蟲獸、米食、果、菜等類,也有藥酒的服用及季節性規定。具有一定食療和食補功能。至於金丹則以朱砂、云母、鉛、汞、鐘乳等物由人工煉製而成,亦稱外丹,早期方士多煉丹,自唐以后漸衰。而傾向於內煉的存思行氣等法。

5. 房中術:亦曰玄素之術,旨在保精,黃帝內經從醫學和養生角度告誡世人「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滛於外,入房太甚」「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的行為都不符養生之道具,因而設計了以節欲、恬淡、守靜為主的養生原則,而且包括性生理、性衛生、性技巧及性修煉等之研究和實踐,使房中術在健康的理念下,成為道教養生術之一,房中術不是為子嗣,不是為娛樂,而是為長生,因而涉及房中養生,房中療疾及優生育子三方面,並強調節欲寶精,注意房事法度,主張房中衛生與氣功相結合,做到固精益氣, 養氣補精和還精補腦,因此又有了房中煉氣流派:房中存思術、房中胎息法、五字妙訣、內丹雙修術、房中導引術。基本上道教房中術禁止縱情恣欲,是不能節宣的,惜被世人誤解誤用而走上相反的道路。

6. 攝養術:指日常生活起居衛生之道,及各種養生術之具體配合和運用,並且要求人們對於現實的自我生命健康予以高度重視,積極的進行養護和鍛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凡有利於卻病、健身的經驗、知識、方法,都表現在道教養生的範圍之內,認為人若在平時不注意飲食、房事過度、起居無常、久而會積微成損,積損成衰,使人早衰早亡,故而必由生活細節上從事攝養, 並成習慣。道教養生家在攝養上, 首重「不傷」和「自慎」, 亦即淵於老子之「無死地」,希望世人不違背自然法則,避免各種身心傷害,不行險地,不違背生命自然之理,不做可能對生命造成危害之事,因為人生在世,易傷難養,故養生以不傷為本。內在之七情六慾,外在的風寒暑濕,以及毒蟲猛獸,戰禍刀兵乃至飛來橫禍,都對生命構成極大危害,故在思慮情緒上,生活細節上都必自慎,並且隨著氣候變換,從事四時攝養,且各有其理論及法則,在日常衛生禁忌而言,對衣、食、住、行、坐、臥、居處和沐浴,都有要求及避忌事項,其中尤重心理衛生及行為自制。

*葛洪主張養生者先除六害:薄名利、禁聲色、廉財貨、損滋味、除佞妄、 去妒嫉,亦即清除心理上的貪婪和慾望。葛洪及孫思遜都要求世人少思、 少念、 少笑、 少言、少喜、少愁、少怒、少樂、少好、少惡、少事、少機,反之則為十二多,是不合養生之道的。在生活上:體欲常勞、勞勿過極、食欲常少、少勿過虛、 恒去肥濃,節鹹酸、 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 春夏施瀉、秋冬閉藏、不食腥冷、心常念善、浴罷醉飽、遠行方歸不可行房等等,都有詳盡主張。對居室及環境而言,居室勿巨勿華,明暗參半,南向而坐,東首而寢, 環境則必擇清幽,栽花引泉,是知道教之養生,其攝養法是極為重要之一環。

結論:養生治身是道教文化最獨特之宗教特徵,對人類文化有巨大貢獻,迄今仍然有他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質意義。能夠在現實世界快樂長生是人生最大的安慰,道教養生學在這方面的經驗和成就,值得人類重視。

(世界弘道)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xo + 1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9 23:2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