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手沖咖啡手法重要嗎?注水方式如何影響咖啡的風味
除了咖啡粉量、研磨粗細、沖煮水溫、沖煮時間等四項影響咖啡沖煮甚巨的變因之外,對於手沖咖啡而言,注水方式也會影響咖啡風味,其中又以沖煮速度及穩定度為大。
咖啡與水的接觸時間,直接影響了芳香物質與風味分子的溶出狀況,因此注水在粉層中的攪拌狀態,將直接影響萃取。不過學習注水,需要花費時間、心力練習,初學者可以先挑選一種,待掌握注水方式、培養穩定度之後,再學習其他注水方式,觸類旁通,第二種、第三種的學習效率都會比第一次來得快上許多。接下來,我們就先來了解六種較常見的注水方式。
一、一刀流法
究竟是「斷水」好,還是「不斷水」好?咖啡業界存在兩派說法,各有擁護者。所謂的「斷水」,即在悶蒸之後的沖煮過程中,分次注水;反之,「不斷水」則代表在沖煮過程中,一次注入到底不斷水。
被戲稱為「一刀流」的不斷水法,特性是藉著咖啡粉在濾杯中持續浸泡的過程,使得前、中、後段的風味物質不斷地被萃取出來,從而製作出均衡的口感與風味。但因為是一次注入到底不斷水,因此需要預先設定好濾杯的最高水位,在調整水柱大小的反應也要快速。期待風味集中在前、中段,風味呈現較酸甜清爽的朋友,可以將濾杯內的最高水位提高;喜歡風味集中在中、後段,口感更飽滿厚實的朋友,則能夠嘗試將濾杯內的最高水位降低。
二、斷水法
目前台灣坊間最常見的手沖方式,非斷水法莫屬。「斷水」意指中斷注水,在悶蒸之後進行三階段注水,中間會經歷兩次「斷水」,每次待濾杯內的液面下降,再行補水,藉此調整前、中、後三段風味的比重,讓層次感變得更為明顯。
增加第一段注水量、減少後兩次斷水的二段與三段注水,能夠凸顯前中段風味;減少第一段注水,增加後兩次斷水的二段與三段注水,則可以凸顯中後段的厚實口感。
三、攪拌法
攪拌法的流行,源自2012年在WBrC世界咖啡沖煮大賽奪冠的Matt Perger,他將咖啡粉研磨至較義式濃縮咖啡略粗的顆粒,於悶蒸時期,使用攪拌棒以十字攪拌法令熱水與咖啡粉充分混合,快速萃取前段風味,接著逐段注入預設水量,極細的研磨程度搭配高水溫沖煮,加上攪拌加速了前段風味物質溶出的狀況。攪拌法擁有放大前段風味的特性,非常適合表現擁有明亮酸質的優質咖啡豆。
四、河野式點滴法
與其說河野式是一種流派,不如說所謂的河野式,只是因應KO̅NO濾杯所產生的建議沖煮方式。由於KO̅NO濾杯的肋骨較低,在悶蒸階段,以水滴漸漸浸濕粉層、降低水流擾動,不但會延長悶蒸效果,也能降低水流在創造沖煮出通道時的不穩定性。咖啡液體由水滴狀態轉變為水流狀態之後,改用小水流進行小範圍萃取,最後以較大水流將粉層內的雜質翻攪至濾杯上層,避免流入下壺萃取好的咖啡液體。
這種低擾動浸潤咖啡粉的方式,能夠同步將中、後段的風味物質萃取出來,整體口感飽滿厚實,不過初始在學習點滴手法的穩定性,以及注水調整的時機判斷,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
五、金澤式點滴法
由河野式發展出的另一種點滴技法,被稱為金澤式。略微改良的金澤式較好上手,使用相較一般悶蒸較少的水量浸潤咖啡粉,觀察咖啡粉層不再膨脹之後,於粉層中心定點以點滴注水,待濾杯滴濾出水滴狀的咖啡液體,在改以繞圈的形式進行點滴注水,直到咖啡液開始水流狀的流出之後,再轉換成一般水流注水。為保留前中段風味並拉高層次,通常會萃取較高濃度的咖啡液體,實際萃取出的咖啡液體,兌上一倍的熱水,得出的咖啡與河野式相比,保留其圓潤卻更顯清爽。
六、四六法
2016年的WBrC世界沖煮大賽上,拿下冠軍的粕谷哲,使用的就是四六法。包含悶蒸在內共五次注水的四六法,前兩次的注水意在調整咖啡豆前段40%風味的酸甜比例,後三次注水,則是調整後段60%的口感。
因為不需要純熟技巧的水流控制,只需以電子秤搭配時間控制即可穩定沖煮,變因單純、可控制性高,適用於所有咖啡豆的沖煮,也適合所有人,完全體現粕谷哲最初設計此沖煮方式的概念——希望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四六法沖煮出美味的咖啡。
挑選一個充裕的早晨時光,享受一下自己與自己的咖啡實驗,使用同一套沖煮參數,藉此體驗六種沖煮法實際帶來的風味差異,找找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風味表現吧!
(每一滴 都是科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