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86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08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寒士的歡顏
住屋問題,困擾香港數十年。雖然在2013年,香港已接近一半人口住在公屋,但公屋仍供不應求,輪候時間越來越長。我們依然感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我不懂解決方法,但可以分享自己「上樓」的感受,及參考教會訓導。
我很幸運,有機會在公屋長大。還記得小時從劏房搬入公屋,我們一家人雀躍的歡顏。我們住六樓,沒有升降機。那是長方形的住所,沒有分隔廳和房;有廚房和洗手間,卻沒有浴缸,連花灑也沒有。不過,擁有這小小的家,我們已經很滿足了。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要求「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居住環境,是人的基本需要。「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是最後審判的其中一個準則。(瑪二十五35)耶穌從聖母和聖若瑟口中,會知道自己出生的時候,沒有屋住,只以馬槽為家。他到處宣講天國,也沒有枕頭的地方。(瑪八20)相信他對無家可歸的人,感同身受。
覓地建屋,其中一個困難牽涉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教宗本篤十六世教導我們,大自然是天主給我們的禮物,我們可以負責任地享用,以滿足我們的合理需要,但同時要對窮人和未來的世代負責。我們固然不應任意濫用大自然,但視之為不可觸犯的禁忌,甚至較人更為重要,亦有違真正的發展。(在真理中實踐愛德48)教宗方濟各勉勵我們,在關注環境的同時,要對人類夥伴投入真誠的愛。(願祢受讚頌91)
在興建公屋和保護環境之間,不容易取得平衡。我們先要明白,人生命的基礎建立在三個相互交織的基本關係上:與天主的關係、與近人的關係,以及與大地的關係。只有向天主開放,我們才有能力守護祂賜給我們的環境,同時關顧身邊的弟兄姊妹。(心愛的亞馬遜41)
「建得廣廈千萬間,天下寒士俱歡顏」縱是遙不可及的理想,我們也要擁抱這挑戰。教宗提醒我們,和平不僅是沒有戰爭,更是維護每一個人的尊嚴的結果。(眾位弟兄233)只要拉匝祿仍躺在街上(參路十六20),世界不會有真正的和平。(慈悲的主與可憐的罪人21)
(天主教平信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