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86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08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埃拉斯木的夢
絢爛奪目的藝術畫作或雕刻,當然不是文藝復興的全部;文藝復興的核心精神有再生或復興的氣息,與教會必須改革的呼聲同步。事實上,天主教會改革運動發生的時間,要比十六世紀的教會分裂還要早。那時一些學者投注不少貢獻,眼見教會神職生活的糜爛、偽善及精神上的懶散,他們以不同程度的姿態予以譴責,例如天主教人文主義及古典學者埃拉斯木 (Desiderius Erasmus)。
埃拉斯木是荷蘭人,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他醉心拉丁文及希臘古籍,周遊歐洲多地,搜集手抄本,出版拉丁和希臘的古典作品及教父們的著作,又將《拉丁通行本》(Vulgate) 翻譯為希臘文版本的新約聖經;及後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翻譯德語聖經,以埃拉斯木的希臘文版本為基礎。
他擅長以諷刺的文學手法批評教會,其《愚人頌》(In Praise of Folly,或稱《歌頌荒唐》)大膽地諷刺歐洲傳統迷信及教會的腐敗,是文藝復興時期名著之一,「諷刺地」亦被當時某些地區列作禁書,限制發行。
他鼓勵教會務必進行改革,但由始至終不贊成分裂教會;基督新教出現,對宗教改革派,他從來沒有予以支持。他一直在作的,可謂間接為教會的改革鋪路。無怪乎有人作了這個比喻:「路德孵化埃拉斯木生產的蛋。」(Luther hatched the egg that Erasmus had laid.)
跟埃拉斯木同時代也是出色的人文學者,還有多瑪斯 ‧ 摩爾 (Thomas Moore)、主教若望 ‧ 費舍爾 (Cardinal John Fisher) 及若望 ‧ 科利特 (John Colet)。摩爾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宰相,堅守基督信仰原則,最後與費舍爾主教因強烈反對國王另創國教而被處死。
(天主教平信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