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86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08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略談淨土宗的菩提心與願生心
就淨土法門來說,「願生心」便是「菩提心」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依四十八大願,歷五劫思惟,所成就的圓滿「報土」,並在極樂世界成就的同時,阿彌陀佛取得正覺,成為「報佛」,並即以其光明名號的「報法」,廣度十方眾土。換言之,眾生一旦稱念佛名,往生極樂,皆是阿鞞跋致 (不退轉)菩薩,生諸佛家,身心皆如佛。
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世親菩薩說是大乘善根界。其土眾生自然具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能度生成佛,如阿彌陀佛第二十二願言: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
由此可知,任何眾生,不論凡夫還是聖者,小乘還是大乘,「已發」,「今發」,還是「當發」菩提心,只要真心意願往生極樂世界,稱念佛名,莫不皆往,而且一旦往生,皆悉自然具足菩提心。何以故?彌陀願力功德成就是也!所以,就淨土法門來說,「願生心」是有緣往生人的菩提心。
又知,願求往生淨土者,若能發菩提心,固然很好,諸佛歡喜,但既然極樂眾生,悉皆自然具足菩提心,那麼,發菩提心就没有必要成為往生淨土的條件,願生者也不用担心自己因未能發菩提心,而不得生淨土。
阿彌陀佛以「欲生我國」招徠十方眾生
極樂是大乘聖者夢寐以求的理想修行地方,能發菩提心的菩薩得聞淨土法門後,生起願生極樂之心是理所當然,如《無量壽經》的三輩文中,釋尊欣然向發菩提心的菩薩直說,隨其上、中、下輩的根性,分別是出家修諸功德、在家多少修善及不能作諸功德者,皆可「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而得生淨土。
然而,對於未發菩提心的聲聞、緣覺及凡夫,若以「念佛往生後,可以不用加功修行而自得菩提心」,作為他們願生極樂的誘因,恐怕不具吸引力;特別是定性聲聞,或没有聖道種性的六道凡夫,他們都是自利障大慈悲,前者決定不發菩提心,後者不知甚麼菩提心,怎能發起「願生心」呢?
如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云: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能往生也。意思是:有不發菩提心,只貪圖在極樂國土受樂者,猶如定性聲聞,安住在個人的禪定之樂;或如惡性凡夫,縱情在個人的五欲之樂,亦當不能往生,因為他們根本不會發願往生的。
曇鸞大師釋言:此愚痴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貪彼土安樂而願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無煙之火,豈有得理!意思是:是人愚痴、謗法,極樂是大乘善根界,怎會有小乘聲聞為了禪定之樂,或逆惡凡夫為了五欲之樂,而求生極樂?他們根本不會真心求生,猶如「求非水之冰、無煙之火」。
其實,初發心菩薩被稱為「信外輕毛」,定性聲聞被視為「焦芽敗種」,若勸導他們真信切願,求生淨土,恐怕是不切實際的;至於凡夫,就更不用多講了。為十方眾生建造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絕不會以發菩提心為往生淨土的條件,所以阿彌陀佛在「攝生三願」中,皆以「欲生我國」招徠十方眾生。
凡夫多藉「厭苦緣」而求出離三界,以「欣淨緣」而願往生淨土
從阿彌陀佛那邊來說「欲生我國」,但從十方眾生這邊來說,則是「願生彼國」。我等眾生得聞淨土法門,怎能真的生起願生極樂之心呢?釋尊在《觀經》遇上「凡夫蒙難」的因緣,所謂「厭苦緣」,不請自來,為韋提希說「往生無憂惱處」之淨土法門,並無問自說「念佛往生」之報法。
後來,釋尊光台現國,讓韋提希得見極樂世界的勝境,令她在二百一十個佛土中決定選取西方,並藉此「欣淨緣」,一心繫念,願求往生淨土。可知平生之機的人 (平生得聞淨土法門者),若沒有「厭苦緣」,是不容易求出離;若沒有「欣淨緣」,是不可能真的生起願生極樂之心的。
凡夫身處三界六道,所謂「三界皆苦」,無常迅速,深受三苦煎熬,厭苦而欲捨生死者,俯拾皆是;若然得聞彌陀名號,稱念佛名,即與佛有緣,蒙佛光明攝護,種下深厚善根。他日若重聞救度妙法,心生歡喜,深信不疑,謙敬奉行,一心專稱,彌陀佛名,住不退轉,即得往生。
話雖如此,凡夫煩惱多(疑),習氣重(雜),不見棺材不流淚,往往面對死亡,走投無路時,作出去或留、取或捨的決定,所以,釋尊特別在《觀經》下品下生文,闡釋阿彌陀佛第十八「念佛往生」願,怎樣以「乃至十念」的方法,令臨終之機、五逆十惡的愚惡凡夫,亦可得生彌陀淨土。
就行立信,「願生心」歸結在專稱南無阿彌陀佛
《觀經》云:「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原來,第十八願所指的「十念」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而「願生心」也歸結在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道綽大師就此文演譯第十八願,如下:「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道綽大師以「眾生縱令一生造惡」代表最愚惡的「十方眾生」,又以「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取代「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釋言:「一生造罪,臨命終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論過去有因無因者。直是世尊引接當來造惡之徒,令其臨終捨惡歸善,乘念往生,是以隱其宿因。」阿彌陀佛真是大慈大悲、大能大力至極!
來源:佛門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