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文化裡的陰陽和柔弱
道文化的處世觀提倡柔弱不爭,柔弱不爭的教義源自老子《道德經》。柔弱,人們通常的理解是脆弱而沒有精神,但在道教教義中卻不僅是這個意思,其精神實質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
第一,柔弱內含的是生命存在和延續的精神實質。自然界的各種生物,因為有生命才能表現出各自不同的柔性;反之如果沒有了柔性,生命也就不復存在。修道之人就是要維護好生命的柔性,以求長生久視,應事行事保持身體和精神的平和安靜,以和弱其氣持養身神。
第二,柔弱內含著積極的人生哲理。道文化以柔弱為用,主張一切行為都不要太剛強,剛者容易先受摧毀,強者容易先受到屈折。修道應該以靜待動,守柔弱而不妄動,學習水柔弱而能攻堅強的精神,以積極的人生態度,處世應物,健養身神。
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萬物由「道」所生,皆有陰陽的對立屬性。《莊子》中認為陰、陽交感相合,而生萬物。《周易•繫辭上》認為陰陽的相互交感作用是宇宙的根本法則,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影響甚為深遠。道教吸取上述觀念,衍化形成其內容豐富的陰陽說。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宣稱,天地人乃至君臣、四時都蘊含有陰陽的屬性,並認為陰與陽不能獨生,必須有二者的和合作用,「陰陽相得,交而為合」,三合併力同心,才能產生自然與社會人生的各種事物。東漢魏伯陽撰《周易參同契》,以論神仙煉丹方術,認為天地萬物都具有陰陽屬性,乾坤互包,相融不分,雌雄交媾,精氣抒發,化生萬物。《參同契》以陰陽論述丹道,對道教丹鼎派影響很大。北宋道士張伯端著《悟真篇》,繼承道教內丹煉養傳統,以丹法論陰陽,認為「道」為生命本源,產生先天之氣,由「一氣」分為陰陽,即以心為性,以腎為命,心為離屬陽,腎為坎屬陰,陰陽生三,即精、氣、神三合,由此順行則生人,逆行返本則成丹長生。
道文化中關於陰陽的解說有多種,一是認為陰陽為化生天地萬物的原質之氣;二是陰陽為人身體內使人得以生存的動力;三是陰陽為萬物稟賦的剛柔、熱寒等自然屬性;四是陰陽為善惡、仁戾等道德屬性。
(中國道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