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4-18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4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64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古代道家對風的認識:扶搖九萬里,遨遊六合中!
風作為自然現象,很早就被人觀察並做了記錄。先秦文獻,尤其是道家經典中對風都有較早的定義。
本文通過考察《道德經》的“飄雨”和莊子《逍遙遊》、《齊物論》中關於風的描述,帶大家走進《太古遺音》“列子禦風”的世界:扶搖于九萬之上,遨遊於六合之中。
古人對風的認識,來源於自然觀察,風無形,甲骨文中並沒有“風”字,人們以“鳳”代“風”。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中提及“飄風”,飄風的意思是大風、暴風。
《詩•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飄風自南。”
毛傳注:“飄風,回風也。”《詩•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為飄風。”毛傳:“飄風,暴起之風。”
老子說:“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意思是大自然之中的所有狂風暴雨,都比較短暫,一切都會過去。自然天地尚且如此,何況是人呢?
人一生中也會遇到很多困難與坎坷,但這些都是短暫的,所以一定要順應自然,與“道”相和。“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暴風驟雨都會過去,只需要耐心等待。
《莊子》中,有不同形式的風出現。
《逍遙遊》:“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郭沫若認為“鵬”,即風神。
關於古代風神的記錄,郭沫若引卜辭“于帝史(使)鳳(風),二犬”。注“此言于帝史鳳者,蓋視鳳為天地之,故祀之以二犬。”古代並沒有風字,而是用鳳代替。風本無形,所以需要有其他有形之物來表示。
“海運”,陳鼓應先生在《莊子今注今釋》中將其注為:“海風動”。“鵬之徒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鵬若要高飛,需要“六月息者”,若是沒有風的存在,即使是大鵬也難飛於天地之間。
《齊物論》中的“夫大塊咦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莊子將風定義為“大地吐氣”,是古人對風的起因的解釋。
宋代吳淑《風賦》:“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既破萌而開甲,亦養物以成功。”
後一句“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表明“地籟”是風吹各種地穴而形成的聲音,“人籟”是人吹樂器而形成的聲音,“天籟”則是事物自身發出的原始聲音。
後世用“天籟”一詞來指代自然界的聲響,即風聲,鳥鳴,泉湧聲等,也用來稱讚琴聲之美。
莊子還描述了“列子禦風而行”的故事:“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陸機《要覽》曰:“列子禦風,常以立春歸於八荒,立秋遊乎風穴。是風至,草木皆生,去則搖落,謂之離合風。”
列子,本名列禦寇,道家代表人物,唐玄宗于天寶年間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為道家四真人之一。其著有《列子》一書,在道家的地位僅次於《老子》、《莊子》。我們熟知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便出自《列子•湯問》。
《列子禦風》,傳為南宋毛敏仲所作,明末楊掄《太古遺音》道:“按斯曲乃神品仙音異人所傳也......故能禦風以行若馳天馬然,扶搖于九萬之上,遨遊於六合之中,俯仰乾坤,飛跨宇宙,列跡於清虛無極之表而與天地相為始終焉。後之學道者,景仰其事而企慕之,寫入綠綺,無非遐想其盛軌,而思同游於九垓八埏之境耳。不然,何其音之入神如斯也。”
琴若天籟,琴家將列子禦風流于指尖,宛如神遊天地,堪為神曲。
古代人民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對風逐步有了認識,唐朝道士李淳風最早為風做了定級。
古人對風力的開發,是認識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果,風本無形,卻在道家經典中早有出現。
人們在文學、音樂、繪畫等各類文藝作品中,寄託了對神仙生活的嚮往:禦風而行,遨遊天地間!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