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反覆映證了這句話。2015 年中央電視台在中國抗戰勝利 70 周年北京閱兵大典上,在實況轉播時,再次引用了這句話。
本文在這專談「祀」字,國家是如此,家族亦是如此。《道德經》有言:「子孫以祭祀不輟」。這說明了我們道教很認同宗族祭祀。要弄明白宗族祭祀的實質意義,就非得明白道教的承負觀。
承負從字面上看,可簡要理解為上承下負,承接祖輩的福禍,影響下輩的福禍。
一、承負觀說的是什麼
老祖天師在《老子想爾注》有言:「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就是告訴我們後進者,好生樂死是人之常情。既知此情,但俗人與奉道之士的後續反映卻相差很大。俗人雖心裡畏死,但行為卻不信道,好為惡事,實是在求取速死。仙士心裡雖畏死,但行為上能信道守誡,能與生相合。分設生、死來賞善和威惡,是道教承負觀的基礎義理。
《太平經》對承負觀分了三個層面進行解說:一是賞善和威惡的主體是家庭或宗族行為,這與中國傳統社會的底層結構是相配套的。時至今天,承負主體以家庭為主。這很好理解,父母和子女的福禍是息息相關的。二是個人福禍是由先人決定的,承負觀實質要求我們每個人要有責任感,在享福時定要給後人培德,在遭罪時能平靜接受不幸。三是承負的期限在傳統社會大概在五代十世,在當代大概在三代左右。「富、貧不過三代」之說,其實講的就是承負期限。
二、承負的產生淵源
《太平經》稱:「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後為負也。負者,流災亦不由一人之治,比連不平,前後更相負,故名之為負。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病更相承負也,言災害未當能善絕也。」
按《皇極經世書》認為,子時開天、丑時闢地、寅時生人,現在我們正處於午會時期。《太平經》所指的先人,是從黃帝時期以前上溯至寅時的人。這些先人在本質上是承天心而行的,但有小錯失,且並不自知。這種不自知的小錯失,通過血脈流傳一輩輩積累下來了。這是人間世運下降的本質原因,也是承負產生的淵源之始。這些先人真心希望後輩能解決這些不斷積累的小錯失。而道士能解決祖先通過上承而蘊積在自身血脈的,歷代先人錯失的過程,實質就是穢氣消散、體能洞真的過程。
對於社會信士而言,一家之中,三代之內,盛衰窮富,子孫命運,便是家德。能把家庭治理好,和融一片,在陽德上是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一份力量,在陰德上是為自身福運淵遠流長而打下堅實的基礎。祖先、父母、子女三者之間緣份巨大,在生死、死生的輪轉過程中,容易直接相互選擇對方,繼續為下一輩子的親人,這表現為家族的血脈傳承。承負的實質,契合道之真,德之要。
三、承負觀中的應用
《太上感應篇》有言:「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這裡面實質揭示了承負觀的運用,就是要日行三善。
《三官經》有言:「蠢子何知,割他肉,不念他貧,只念己富。肥家潤身,使心用心,返累已身,心根結成,罪根難滅,貪財利已。天雷霹靂,瘟氣流傳,纏害身體,冤愆相併,並及子孫」。如果家庭或家族碰到不負責的後人,自然是他個人身體被纏害,但子孫冤愆卻被相併。那種對家庭、社會、國家沒有責任心的人,那他後人就得哭了。
《道德經》有言:「上士聞道,勤而習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現今為諸君抉破承負觀,祝大家能在守道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明德;賀各位能榮耀門楣,積德行善,福蔭子孫。
來源:道教正一天師壇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