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0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崇儉戒奢,說一說道教修行視角下的儉奢觀
提起崇儉戒奢,我們大多數人會根據字面意思去理解,把生活中崇尚節儉、戒除奢華作為修行的標準。這其實是一件很正確的事情,修行的第一層要義就是去破除我們對物質享受的貪念,把心收到自己的內在中,去觀照自我,才能最終實現內性圓明的境界。如果一味地去貪圖外物,在聲色犬馬中沉迷,實則依舊會落得愛河流浪翻沉的結果。
但是,如果我們僅僅只是把儉奢的概念放在物質享受上去理解,這未免就顯得有些片面和粗淺了。在這個層面上,我們不妨來追問一下:什麼樣的程度叫儉,什麼樣的程度叫奢?崇儉戒奢,又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和實現呢?
修行中有兩件事十分重要,一個是人們修行的理念是什麼,即修行要有一個值得去追求和實現的目標;另一個則是人們修行的手段和途徑是什麼,即要實現修行的理念和目標時,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法。目標是終極的、高遠的,方法則是現實的、細微的。
《雲笈七簽•道教本始部》中說:“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義、有授、有傳。言則宣,教則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則忘言。既有能教、所教,必在能師、所師。”
意思是說,道教是以大道之理為根本教化的宗教,在談教化的時候,必然要給出可以言說的道理,可以教授的意義,可以傳承的法門。由此才可以從言語的教授上得到傳承,從師真的口中學習並明白自己的修行該如何去做的法門。而在“崇儉戒奢”這個詞彙上,其實是具有了以上雙重意義的,它既是我們修行的一個目標,實則也講說明白了我們的修行該如何具體入手的手段。唯一所不同的,只不過是儉奢對個人的程度有所區別而已。
這正如現實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人們從社會地位、知識經驗、財富積累等等方面都是有所不同的,面對同樣一個事物,有的人可能需要很久的財物積累才能得到,有的人可能輕鬆地就可以實現。此時,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對某個事物的需求定義為奢,而是要看人們在滿足自己的正常需求時是否已經超越了可承擔的限度。
“奢”並非是一個定義性的名詞,而是一個程度性的副詞,即是用來判斷你當下的行為是否過度的標準。道祖說“去甚去奢去泰”,在這個語境中,甚、奢、泰三個字當是在表達同一個意思,即“過度”。這與道教修行中一直都在強調去欲的理念是相合的。
誠如欲望,正常的、合理的需求雖然也叫欲,但這並不是修行要去除的事物,而是要去除過度的淫欲、妄欲。因為當人們把欲望作為生活所追求的目標時,就容易陷入無底洞一般的奢求中,從而違背了“虛其心、實其腹”的教誨。道祖說這句話,是要告訴我們人生在世應該少一點心中的營營追求,而要去關注自己身體合理的需求。在滿足合理需求的基礎上,才能推動生活向著美好、和諧的方向進步。如果一味地只追求心中的欲望,必然會敗壞自己的身體和家庭,今日所得必將是明日所失。
同樣的道理,修行所崇之儉,也不能粗暴地當成是儉樸、艱苦來理解,而是不在物質上追求複雜和奢華,回到簡單地滿足基本需求的層面上,收回自己被物欲蒙蔽的心,掀開遮擋在我們內性光明上的五音苦爽,從而才能見到修行中的本質要義是什麼。這是其一。
其二,“儉”除了指物質生活層面,更根本的是指向于修行的層面。在修道過程中,很多人喜歡追求各種各樣的法門,貪多、求奇,更有甚者,因為一時不小心而走上了歪路。修行中直指大道通途的路可能有千千萬萬條,但我們只能選擇其中一條一往無前,如果今天在這條路上走,明天又貪求另一條路上的風景,最終很可能讓自己揀了芝麻丟了西瓜。道教修行,強調的是真一不二,即是說要對自己所學到的內容保持正真的信仰,要有一顆持之以恆的心,只有這樣才能看得到自己在修行上的精進。
歸根到底,崇儉戒奢的精神,講的既是我們修行要從物質和身心兩個方面對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進行明確的辨析,同時還要求我們對自己要走的這條路、要修的這個道有更加明確的反思,從而才能實現言傳身教的大道傳承。
那麼,你的崇儉戒奢具體是如何做的呢?歡迎給我們的郵箱投稿談談自己的觀點和感想。
(道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