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4-18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4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640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宗教與政治迫害 護教色彩開花結果
四世紀初之前的大公教會,可謂殉道者的初期教會,313 年是清晰的分水嶺。殉道 (martyr) 是什麼意思?殉道者 (martyr) 與認信者 (confessor) 有何分別?殉道,以血作見證,可致命的;認信者是指那些勇敢地認受迫害而掙扎求存者。基督信仰鼓勵信徒以最無懼的精神承受殉道,卻不尋求無謂犠牲,縱然在拿捏兩者之間,尤其於殉道年代的確不容易。
為何早期教會信徒遭受迫害?箇中原因與當時羅馬帝國的宗教與政治息息相關。基督信仰置身帝國環境,在文化、宗教、政治三方面,與羅馬帝國根本就格格不入。羅馬信奉眾神明,完全抵觸基督徒的一神信念;帝國屢受周邊蠻族威脅,平定內亂,為鞏固及穩定民心,將皇帝奉若神明,要求所有人民向皇帝作偶像式崇拜。
二世紀時,迫害尚算零散,稍為寬鬆,至三世紀初,要求所有人民必須向羅馬敬奉的眾神明祭祀及奉香,在官員面前呈上祭祀證明書,甚至要公開吃祭肉等儀式,抗命者只有另一個選擇——處以死刑。酷刑的方式層出不窮,被火燒、餵獅子、嚴刑拷打鞭打、被戟刺死、被石砸死、斬首等等。
那情況於 250 年後變本加厲,分別於 259 年的瓦萊里亞諾皇帝 (Valeriano) 及 285 年即位的戴克里先皇帝 (Diocletian) 最嚴峻,皇帝頒布迫害教會的禁令,範圍擴展至整個羅馬帝國,違抗者一律不能免於死刑。我們熟悉的教父,如猶斯定 (Justin)、北非迦太基的西彼廉主教 (Cyprian),最後都走上殉道之路。
另一位很有聖德及才幹的教父奧利振 (Origen),一生渴望殉道,希望自己不會失落為信仰作證的崇高機會。他的父親最終被斬首殉道,奧利振深深盼望自己可繼承父親的榜樣,以血為基督作見證。最後,他於250年被捕,遭受酷刑卻不致死,幾年後去世。
那時候,不少聖堂被拆毀,連位於中東敘利亞幼發拉底河畔的杜拉歐羅普斯的聖堂亦難被保存,這座聖堂建於 250 年,屬於最早期建成的天主教聖堂。關於基督宗教遺留下來的信仰印證,其中上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的地下墓窖,可謂十分具價值的遺跡。當然還有其他的,例如聖墓大殿等豐富遺產。
早在 64 年尼祿王欲美化羅馬城,將古羅馬城付之一炬,將放火罪名嫁禍基督徒,種種誹謗基督徒的訊息,令他們陷入困境,社會人士不約而同覺得這班信徒神神秘秘,經常關門圍坐進行秘密宗教聚會,他們「食人肉,飲人血」、「男女關係大混亂,甚至亂倫是閒事」等謠言不絕,信徒名聲每況愈下,成為不被社會所容的一群。
被異教徒誹謗、誤解及攻擊甚囂塵上,越加被迫害更是考驗真信仰的時候,信徒人數竟與日俱增,也是信仰團體中的知識分子站出來的時候,他們正是早期教會的教父。教父們紛紛著書立說,捍衛基督信仰,撰寫很多護教論集;那時他們經常以書信與各地教會交往,內容自然摻雜護教及教義色彩。事實上,整個基督信仰教義也在此時奠基、辯論及被鞏固。
教難中面對迫害,已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部分,彷彿處於平行時空,在惶恐中同時也在領受基督帶來的深度平安,在絕望中內心出現由祂而來的希望曙光;莫名的生命威脅中解讀基督的苦難與犠牲的愛。信徒們在抵擋迫害及與迫害共存的同時,為基督作見證,進行實踐性的護教,永遠是他們當前最優先的職志及願景。
正因為他們擁抱這份願景,抓住那得來不易的信仰,踏著每一顆當前的石頭,亦步亦趨,在危難與惶恐中不失盼望與信德,為信仰的種子開花結果。
(天主教平信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