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4-18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4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64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魁星與文昌帝君:讀書人逢考必拜的神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是古人實現階層躍升的重要途徑,這種制度從隋朝大業元年(605)開始實行,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止,總共延續了1300年。伴隨著這一制度,在讀書人中興起了兩個信仰崇拜,那就是魁星與文昌帝君。
“魁星”最早源於“奎星”的形象崇拜。奎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大約到了東漢時,就出現了奎星主管文章的傳說。《孝經援神契》曰:“奎主文章,倉頡效象。”唐宋科舉制度興盛以後,人們對於奎星的崇拜更是普遍,文章寫得好的蘇軾被稱為“奎宿神”。“魁”與“奎”並不是同一個星宿,“魁”是北斗七星第一顆星。《史記 • 天官書》張守節正義曰:“魁,斗第一星也。”
在古代,“魁”有第一、出類拔萃的意思。唐宋時期的科舉考試,第一名或者優秀者往往被稱為“魁甲”或者“魁首”,因為“奎”與“魁”音同,又與考試有關,人們漸漸就將奎星主管文章的職責轉移到了“魁星”身上。而奎星在神話小說中,失去了“文”的一面,漸漸發展成了一員戰將,即奎木狼。
魁星作為科舉神祇,產生於宋朝。宋代以後,人們又根據“魁”這個字,想像創造他的形象。“魁”由“鬼”和“斗”組成,於是一個藍面環眼,其形如“鬼”的造型就出現了。根據他的造型,民間又附會了他的身世,說他原來是個凡人,長得醜,但有才學、有智慧,發奮考中了狀元,後來升天成為魁星,主管功名祿位。
常見的魁星造型是左手持一隻墨斗,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朱筆。據說魁星手中的朱筆批你是第幾名,你就是第幾名,因而文人中盛傳“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筆不點頭”的說法。魁星左腳揚起後踢,腳上是北斗七星,意指“魁星踢斗”,這也是根據“魁”這個字來的。魁星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條大鼇魚的頭部,這種形象又借鑒了科舉考試中的儀式。
唐宋時期,皇宮正殿臺階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龍和鼇魚圖案,殿試結束後,中了狀元的,要一腳站在鼇頭上亮相,表示“獨佔鰲頭”,後來人們將這種形象與魁星神的造型結合了起來。
除了“醜”的魁星造型,在文學作品中,也有著對魁星的另類描繪。比如在清代小說《鏡花緣》中,為了適應女子們科舉考試考中的情節,作者描繪出一位魁星夫人來,“忽見北斗宮中現出萬丈紅光,耀人眼目,內有一位星君,跳舞而出。裝束打扮,雖似魁星,而花容月貌,卻是一位美女。左手執筆,右手執斗”。據說這位美女就是魁星神的妻子,是一位漂亮的女魁星。
魁星與讀書人的才華有關,因而深受讀書人的喜愛。商人們也看中了此種商機,不斷開發利用。明清瓷器上常有“魁星點斗”“獨佔鰲頭”的圖案。明朝夏葵畫的《嬰戲圖》,一個孩子站在凳子上,戴著魁星的面具,拿著筆,扮演魁星點斗。《紅樓夢》第八回寫秦鐘初到賈府,賈母很喜歡他,就送給他“一個荷包並一個金魁星,取‘文星和合’之意”。
可見,魁星不只在大殿中被供奉,還進入到了人們的世俗生活當中。
文昌帝君這一信仰源于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人們頭上的星空有一個文昌宮,文昌宮裡有一顆星是專門管俸祿。《史記•天官書》說:“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後來科舉興盛,信徒眾多,道教就將星宿人格化,視張亞子為文昌帝君。
張亞子據說最初是張育和亞子兩個人,後來才合二為一。《資治通鑒》一百零三卷記載,東晉末年,天下大亂,前秦進逼蜀地,蜀人張育率眾起義,最終英勇戰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在梓潼郡七曲山上建立了張育祠,尊奉他為雷澤龍神。當時,七曲山上還有一座祠,供奉的是梓潼神亞子。因為兩祠相鄰,後人可能越來越不瞭解,就逐漸將兩祠合併,以為只有一神,名為張亞子,稱為梓潼神。張亞子本是蜀中一個地方的信仰,後來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四川,經過張亞子祠時,有感于他英勇抗擊敵人的事蹟,對他進行了冊封。後來唐僖宗避黃巢之亂,也逃經梓潼神廟,梓潼神又得加封。經過皇室的大力宣導,從此,一個地方信仰逐漸擴展到了全國。
在唐宋時期,人們就已經認為梓潼神有掌管考試的職責了。如唐代孫樵《祭梓潼帝君文》中說有一次下大雨,自己正好到了梓潼神廟,後來得到梓潼神的護佑,考中了進士。後來,人們認為如果趕考經過梓潼神祠趕上風雨,就可以高中,這大概因為張育本是雷澤龍神的影子。
兩宋時期,重文輕武,文治第一,科舉選士之風頗為盛行,進一步促進了人們對梓潼神主考試職能的看重。到了南宋,梓潼神逐漸定型為科舉之神。而到了元明時期,道教將主管科舉考試的文昌星與梓潼神信仰結合了起來。受道教影響,元仁宗封張亞子“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之神。隨著道教以及官方的推崇,文昌帝君遂成為一個全國性的信仰。
明代,幾乎凡讀書的地方都供奉文昌帝君。而清代,文昌帝君與關公並列,一文一武,受國家祭祀。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那天,朝廷就會派專人前往北京文昌廟祭祀。此外,民間有諺語曰:“北孔子,南文昌。”可見文昌也常與孔子並列。
在《聊齋志異》中,就有一個文昌帝君與孔子共同主管讀書人生死的故事:一個進士去世了,想著投往西土,但一個僧人告訴他,讀書人去世之後,必須先去文昌帝君和孔聖人那裡銷名,才能去別的地方。於是他先去孔聖人那裡銷了名,然後去找文昌帝君,“見一殿閣如王者居,俯身入,果有神人,如世所傳帝君像”。讀書人說文昌帝君的模樣果然如世所傳,看來這位進士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見文昌帝君像的。
文昌雖是道教之神,但因為他主管考試命運,主宰士子的功名利祿,帶有濃厚的儒家色彩。古代士人仕進,以科舉為途徑,於是天下府縣,處處建立文昌宮,直到現在,一些地方還有文昌閣,又稱魁星樓、魁星閣。文昌閣正中是文昌帝君,身邊有兩個童子,一個叫天聾,一個叫地啞,寓意是不洩露考試機密。到了清代,人們將同等地位的魁星變成了文昌帝君的手下,因而在一些文昌閣中,我們會看到,文昌帝君居中,左右分別是魁星和文曲星兩個侍從。
古代,魁星、文昌帝君這些主管考試的神的塑像到處可見,全國很多地方也都修建有文昌閣。人們讀儒家經典,參與科舉考試,對這些考試之神的崇拜一點不減,對於讀書人來說,考試之神甚至比孔子還受歡迎。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