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9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行持齋戒法,是在教你如何跨越自己的魔障
提起齋戒,人們多理解成為吃素,並會把持齋與宗教修行聯繫起來。實際上,這既是對齋戒一詞的誤解,同時也是對宗教修持的誤讀。齋戒,理應分為兩個詞意去解釋:
“齋”一方面指素食,另一方面則以此為延伸,意指清身潔心的過程。道教認為,諸天神明都是清靜道炁所化,下界俗人虔誠禮拜以圖感格高真,先當清除自己身中的污濁之氣和心中的污穢雜念,唯有以明潔之身心才能與清靜之道體相合而感。所以道人們在舉行道場法會時,不論何門何派,均有飲食上的禁戒。
陸修靜祖師在《陸先生道門科略》中提到,世人在朝拜神仙祈福求願的時候,往往害怕自己的心念不能上達天庭,因此總是不厭其煩地一遍遍上表聞奏,卻不知這正是不得齋功法門的表現。其曰:“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證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齋滿百日,一齋功達。”意思是說,若信者不行齋功以清靜身心,所書求福赦罪的章表縱有多重也無法上達天曹。道家人持齋,著重於對自身過往行為的懺悔,能意識到既往之過咎,又可生起對天地眾生的慈悲之念,於是雖然稱持齋,已是在修行了。
戒,是在“齋”的思想上具化而成的某些條例,如初真五戒要求奉道者在生活中嚴格遵守殺盜淫妄酒這五種戒條。道教倡行戒律,與持齋的思想出於同源,本質上仍然是對清靜修真的表達。眾生秉天地陰陽二氣而生,各人體內清濁之氣又相混為一,因受清氣指引而一心向善且無為自然,因受濁氣染著而時染沉珂,修行最先要實現的一層境界即是要抑制體內濁氣的影響,使世人不再沉迷於五音苦爽,從而反省自身清靜道體的妙處。但因為各人根器不同,便很難要求所有人都能禁得住外界的誘惑與自身的欲求,所以因勢而生出諸多戒條,以某種外在的訓誡為人們的心念與行為增強了引導意義。
在宗教中強調齋戒的意義,一則為酬神而作,一則乃為清靜己身,這既是宗教信仰的戒行要求,同時又具有宗教修持的現實意義。甚至可以說,能夠因信仰而持齋戒的同時,更能夠通過具體的齋戒行為來增進信仰的力量。齋戒雖然只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本是對信仰之真與清靜之心的表達,因此,對可以行持齋戒的修行者理應給予無上尊崇之心。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得明白一點,齋戒乃是在表達信仰,並不能代表信仰的全部。若是片面強調唯有行持齋戒才是正信正行,則又是把大道之教狹隘化了。
對齋戒的執念,亦會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認為凡是信仰者不論何時何地都必須行持齋戒。這其實是不明道教義理的表現。道教之中門派眾多,各門各派對弟子信士的行持要求也各不相同。前者言臨壇做法時要沐浴身心,其功用在於感格上聖高真降鑒。除此特殊時期之外,各門派的齋戒內容也有一定差別。若是以統一的眼光去看待具體且不同的現實情況,則不合道也。
其二,雖然在修行的過程中有齋戒的要求,但並不能以是否行持齋戒來判斷一個人修行的境界高低。若如此,又是以偏概全,仍不合道也。而且尚有一點非常重要,齋戒的基本意義在於使行持之人能夠身心明淨,心中常保持慈悲的意念,行為上又可以戒除貪著妄想。《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中提到:“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其所悟、所修、所得之物,唯“清靜”兩個字。若有上品之人明悟清靜本相,又何須以齋戒的行為來證悟大道修真呢?
齋戒修真法,既是下品人等通達大道的捷徑,又是上品得道之士自然生髮的悟道表現,此兩者乃是不同之相,萬萬不能夠顛倒對待。若你我凡俗等眾一味強調“酒肉穿腸過”的灑脫,很可能就會在物質欲求中不斷沉淪;假若早已經明證有無之玄妙,其是否持齋便都是自然情態的表達,並不會因為吃喝了某物而觸動了心中的靜寂。面對於此,再以是否持齋戒而斷其修行高低,未免顯得過於武斷。道教修行,重在符合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忽視了對自然本相的表達,修真也就失去了現實根基。
修行本是要教會人們在面對世事萬千時應該如何保持心中的安寧,齋戒則是其中一大法門。但只因為對方是否行持齋戒而讓自己起了分別心,這或許並不是他人修行的障礙,而是自身沒有跨過執念與嗔怨的關卡。之所以言修行苦,並非指修行的環境中有苦擾,而是所有的魔障唯心造。齋戒之要義,正在於借此等修持功德而克服自我魔障。只有自己的身心意,才是世上最難跨越的山丘。
(道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