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0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發現道文化的獨特價值——從文化的失真與尋真說起
在中國,從始於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到盛於20世紀早期的文化運動,從批判傳統、否定傳統、打倒傳統,到學洋、崇洋、以洋為標準,在對西方文化進行借鑒、融合、全面學習應用的同時,也導致本土傳統文化原本的精神和品質日漸模糊,文化傳承漸遭冷落。時至今日,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柢和源流而言,我們似乎早已漸離漸遠,甚至基本失憶或難尋其宗。在當今的中國文化中,還保留有多少傳統基因?今天的中國文化,其文化思維、邏輯思維、認識方法和研究方法,大概基本上來自200多年前才形成的西方近代哲學,其標準都統一到感官所能感知到的客觀物質世界才是真實世界這個認識上來了,致使民族傳統文化在今天唯有其名,難見其實。
道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根源文化,其最大特點之一便是其踐行性,踐行的最終目的是使境界昇華並超越人類感官認識之上,到達一個清虛無物的世界,姑且稱之為“無形世界”——這就是“道”的世界。也就是說,道文化一方面十分關注感官認識功能所能達到的客觀現實世界,另一方面更重視感官認識功能無法達到的“無形世界”(亦稱“形而上”)。因此,就當今整個人類文化而言,道文化與其他文化流派相比,有著迥然不同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有著獨特的思維、另類的邏輯、玄奧的構架、顛倒的理法,遠遠超越了近、現代新哲學和新科學的認識。因此,絕對不可以動輒以近、現代西方哲學理論和科學理論為標準尺度評判東方道文化。不然,必生愚昧。舉個例子:
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就是建立在道學理論基礎之上,以《黃帝內經》為核心經典,以“無形”理論為最高範疇的特殊理論體系,是道學理論體系中涉及“醫”的一個分枝。其中的“治未病”,一方面是指:在有形的形體尚未發生病症之前,作為“本源”的無形之處已經開始出現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未病”;另一方面是指:即使有形的形體層面已經發生了病症,但這個病症只是表像,其症源卻在無形之處,這個無形的症源也是“未病”。對於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未病”進行辨證施治就叫“治未病”。這個“未病”是“形而上”範疇,以現代科學理論為基礎的西方醫學沒有辦法發現,所以西方醫學既不知“未病”之說,更不知“治未病”之理,當然也就談不上治“未病”之法了。
那麼未病具體是什麼呢?肉體層面發現的病叫“已病”,無形層面發生的問題叫“未病”。比如:精虧、氣虧、氣虛、氣滯、氣鬱、神不守舍、神衰、陰虛、陽虛、陰盛、陽盛、陰陽失和、五行失衡等等都屬於“未病”之病。無形的“未病”之病是有形“已病”的根源或病源,是解決或預防“已病”最有效的“著手”之處。如果一個人體內已經出現“未病”之病而不加以施治,久之必發展到形體,而顯示為肉體上看得見摸得著的“已病”之病,正所謂“化而裁之謂之變”(《易經•繫辭》)。
對於“治未病”的施治方法,當然也是“著手”於“無形”之處,如補氣、養氣、理氣、行氣、破氣、生神、安神、生精、固精、養精、調理陰陽、制衡五行等等。
以上所說“治未病”雖然只是中醫常識性的一點皮毛,但足以說明這在當今時代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理論。這種特殊理論,正是道文化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完全超出了現代科學和哲學的認識範圍。可是多少年來,相關行業習慣以科學的西醫理論作為標準尺度來衡量和要求中國傳統醫學,於是形成了一個極其荒謬的認識——中醫是偽科學。致使中國傳統醫學長期蒙受不公正對待。
道文化中關於“形而上”的話題,是對“無”“無形”或“無形世界”的踐行性認識,這種認識在當今以現代哲學思維和科學思維為標準的文化氛圍之中所起到的“究本”作用和普化意義,是尤為值得關注的。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是道文化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最頂層部分,只是不容易被人知見罷了。今天,如能在對傳統文化近乎失憶的情況下驀然回首,認識到這個“無形”理論的真實本質,便是尋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也找到了打開中華傳統文化“心法”的金鑰匙。
(道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