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91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淨土宗祖師釋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念佛往生之法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9-7 01:28:2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淨土宗祖師釋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念佛往生之法

祖師菩薩造論的可信性、認受性,如同佛說

佛教經典分為經藏、律藏、論藏,稱為「三藏」。「論藏」是有修有證的祖師菩薩,所謂「論師」,如龍樹菩薩、天親菩薩等,正確無誤地論釋佛教經典,整理而成的典籍,成為後世佛弟子修行的指南--正法。

釋尊在《入楞伽經》言:「於南天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龍樹菩薩(公元150-250年)造論,如同佛說,其可信性、認受性、影響力,無人能及。

又如懸記於《付法藏經》的天親菩薩(公元500年),是十迴向位菩薩,所著《往生論》是淨土法門的唯一論藏的經典,令正法能久住於世,令弟子們正念修行。兩位祖師菩薩如何解讀阿彌陀佛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念佛往生之法呢?

龍樹菩薩的「本願稱名」,是淨土宗獨一無二的念佛特色

龍樹菩薩在「易行品」闡釋彌陀本願--第十八願,特別是「乃至十念」,言: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用詞謹慎,是「念」(意業)是「稱」(口業),毫不含糊!

龍樹菩薩説「念我」的「我」,是指阿彌陀佛;「稱名」的「名」,是指彌陀佛名。念佛往生是「常應憶念」(如《無量壽經》的「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和「稱名自歸」 (如《觀經》的「稱佛名故」)。字簡義賅,條理分明!

世親菩薩依龍樹菩薩的教判,在《往生論》立「五念門」--禮拜、讚嘆、作願、觀察、迴向,教人念佛往生之法:一心歸命,如實稱名。他指出:「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稱佛名是彌陀是光明智相、報身。

就「乃至十念」的念佛往生之法,兩位祖師菩薩都異口同聲說「稱名」 --稱念佛名,與兩位世尊在下輩生文分別兩次說:「稱佛名故」,除罪得生,如同一轍,可知龍樹菩薩的「本願稱名」是淨土宗獨一無二的念佛特色。

曇鸞大師和道綽大師依第十八願為法脈,釋「十念」之義

其後,淨土經論傳至中國,曇鸞大師著《往生論註》,言: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緣佛願力」是依靠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願力; 「十念念佛,便得往生」指「乃至十念」的念佛眾生,便得往生。

一旦往生極樂世界,三界六道的輪迴就當下斷除,而且能快速地成就佛果。 曇鸞大師在尾段釋「十念」,言:「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十念」是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十」是表法,說明往生的業因圓滿成就,而不用計較念佛數目!

及至隋朝道綽大師在《安樂集》釋第十八願 ,言: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大師形容「乃至十念」為「十念相續,稱我名字」,又說: 「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無不皆往」。

從道綽大師這幾段取意文得知,第十八願「乃至」一詞是指「上盡一形,下至十念」,即平生有緣人得聞彌陀名號,應盡形壽念佛;臨終之機得聞妙法,亦是稱念佛名,乃至十聲、一聲、一念等,皆可乘佛願力而得生。

第十八願所說的「乃至十念」,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言: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大師略去「至心信樂」,說明相信「稱名得生」是「信」,樂受「稱名得生」是「願」。

「稱念」是口業,如 《觀經》言: 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十念」顯然是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即是「稱南無阿彌陀佛」。試想:若下品下生人沒有稱名,必墮地獄無疑!

善導大師釋此經文時,云:「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淨土所需具足的信、願、行「三資糧」,皆納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矣!

「南無」是歸命,本身具有自力修禪定或三福,迴向功德,發願往生的含義,相當於「三資糧」中的信、願。又,「阿彌陀佛」為稱念其名者修行,迴施功德給他,成為他的行,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此,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具足「信、願、行」!

不論何人、何時、何地念佛,都有份往生、得度的希望

最後,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立「稱名正行」,是往生「正定之業」,云:「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彼佛願」是第十八願;不論時處諸緣,都憶念彌陀,如龍樹菩薩説:「故常應憶念」。

此外,善導大師多次解釋「乃至十念」為「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等,一方面彰顯彌陀慈悲、無條件的救度,「名號獨運」,不用夾雜其餘佛名,另一方面突顯眾生一心專念,「稱名獨達」,不用夾雜其餘諸行。

龍樹菩薩依彌陀第十八願,立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是「易行道」,祖師皆恪守傳承,闡釋「乃至十念」的念佛往生之法,易行至極。若人覺得念佛往生是「難行」,恐有不知或不依經論釋「乃至十念」之嫌。

來源:佛門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27 16:3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