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0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傳世千年的道士形象究竟起源於哪裡?
「今民心已順,若不乘勢取天下,誠為可惜。」這是《三國演義》中張角在起義前對他的兄弟所說的話。正如羅貫中在小說中所說的一樣,此時「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五十萬」,八州之人莫不響應,一時朝野震驚。
張角並不是官宦貴族之後,也沒有漢高祖劉邦斬白蛇的傳說,那為什麼能在起義一開始便獲得八州數十萬人民的支持呢?
這件事還得從我們中國人並不陌生的道教說起。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道教是從春秋戰國時代的老子創立了道家學說便開始了,而有些人甚至認為《道德經》便是道教的經典著書。這其實是錯誤的。
最早的道教組織應該是成立於東漢年間。而《道德經》是道家學說的代表作,道教真正意義上最早的經典應該是漢代的《太平經》。道教作為一個中國本土宗教,雖然具有一定的道家學說的理論依據,但它其實是在古代鬼神崇拜的基礎上,承襲戰國時代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而來的。因此,道家和道教,切不可完全混為一談。
話回到黃巾起義的東漢年代。
東漢末年,由於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外戚宦官專掌朝政,政治黑暗腐朽,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與此同時,政府對羌族人民起義的用兵更是加重了徭役,大片農桑棄之若無,社會生產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許多人民的生活失去了基本的保障。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情況激起了強烈的階級矛盾,由此導致了各地的農民起義接連不斷,社會更加動盪不安。
此時,便有人將《太平經》獻給了朝廷。《太平經》既包含了鬼神崇拜、改造社會等複雜思想,又具有主張財富平均、人無貴賤等主張。這對於當時的社會現狀,無疑是一本救世聖說一般的「聖經」。但可惜的是,朝廷對此書不抱好感,反而以「不合明聽」的理由將其拒之朝堂之外。
於是此書回到民間,而後落入了鉅鹿人張角手中。
與朝廷的回應截然不同的是,張角獲得此書後如視珍寶,將其奉為經典,並藉機由此創立了太平道。之後,張角宣稱太平道為黃帝、老子所創,對外廣收門徒。於是,我國原始道教組織之一的太平道便由此誕生了。
漢靈帝熹平初年,自稱「大賢良師」的張角便開始在冀州傳道了。面對衣食無靠、瀕於絕境的廣大農民,張角時常手持九節杖,在民間傳統醫學的基礎上輔以符水、咒語等為人治病。同時,在治病的過程中藉機傳播太平教義,許多人民受當時生活困境的影響,被張角宣揚的「主張平等、反對剝削」的觀點大為吸引。逐漸地,張角越來越受到人民群眾的擁戴。
眼見冀州傳教一事十分順利,張角又派出其門下弟子八人,分別到青、徐、幽、冀、荊、揚、豫、兗八州傳播太平道,發展更多教徒。由於太平教義十分迎合當時廣大人民群眾的意願,因此不過多長時間便大受相應。一時間,太平道便為張角招來了數十萬的信徒。
由於徒數眾多,分布極廣,張角便將這些信徒按地區分編為36方,每方各立「渠帥」,以便於組織。這些方中,大的渠帥手下可統領萬餘人,小的也達到了數千人的規模。這樣龐大的組織,就如同在一個大的倉庫中堆積的巨大規模的火藥。只等有人扔出火苗,便會產生巨大的「爆炸」,後果將異常難以收拾。
最終,末歲的東漢政權還是為張角的舉事創造了一個「完美」的環境。
由於階級矛盾終於逼迫到農民階級產生了與統治者血戰到底的決心,張角抓住時機,扔出了「火苗」,向各方宣揚「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激起了太平道教徒們強大的反抗意志。終於,在公元184年(甲子年)二月的一天,張角自稱「天公將軍」,掀起了起義的大旗。「旬日之間,天下響應」。東漢政權的腐敗,終於釀成了「八州並發,煙炎絳天」的黃巾大起義。頓時滿朝為之震動。
雖然黃巾起義軍在初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但畢竟起義軍的組成主要是來源於農民,缺乏一定的作戰經驗和起碼的軍事訓練,因此並沒有堅持多麼長久的鬥爭。不久,黃巾軍各部陸續被鎮壓,其主力在經過9個月的戰鬥後也遭到了失敗。
然而,儘管大規模的黃巾起義被當朝政府鎮壓,各地的太平道教徒卻依舊不斷地舉行起義,由此可見太平道對當時的影響是多麼的深刻。
除此之外,儘管太平道作為軍事組織的時代已經被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中,但太平道中的「三十六方術數觀念」等為後世道教繼承。後世人們所熟知的持九節杖、穿戴黃衣黃冠、用符水和咒語等道術為人治病消災的道士形象,也都是沿襲太平道的規制。最明顯的是唐宋時的明教和清代的白蓮教起義,他們分別尊張角為教主、深受太平道教義的影響。
由此可見,張角創立的太平道教,對他而後的中國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
來源:搜狐快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