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1-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8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96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做好這一世功行,便是人間大慈悲
一提起道士,很多人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印象。其一認為他們是與世無爭的隱者,和這個紅塵世界完全沒有任何聯繫,更甚者則認為他們本不應該與紅塵有聯繫。
其二認為,道士就是算命、風水、求籤、問卜的代名詞,更有甚者則將宗教直接與封建迷信劃上了等號。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固然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同時也與文學影視作品對道家的誤讀脫不了干係。作為與歷史並存的一門宗教,道家和道長們的生存狀態又應該是如何呢?
道家向來遵老子為太上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中留下了很明白的祖訓,曰“無為無不為”,這句話很是玄妙。面對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道家的修持者們總是會保持一種淡然的人生狀態,大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情愫,以無為之心去看待世間眾生相,萬事皆法于自然。
正因為心無所系,所以才能逍遙無待。但同時,道家又宣導“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積極人生態度,認為人們應該主動地去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責任,通過後天對身心的煉養來返歸先天性命上的淳樸。
在道家中,“身國同構”的理論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唯有人人以重生、愛身為前提,那麼才有了“民利百倍”的根基。
道家對炎黃子孫的影響涉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又是其“無不為”的體現。
能在有為的人生中體悟到無為的真境界,才是道家信仰最為玄妙的地方。
作為一個宗教,必然要肩負起教化的意義。宗教,信奉的是神仙祖師的教化,但在教化推行的過程中卻是以人為根本的。一個脫離了社會而獨立存在的教團,實則也就等於失去了教徒和信眾的基礎,更失去了教理教義存在的意義。
現如今的人們多認識不到道家的存在,是因為道的教化早已經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之中,聖人稱之為“百姓日用而不知”。在面對世俗生活時,道家秉持的是開放、包容和尊重的態度。
道本身便寄寓於萬事萬物之中,只有先做好吃喝拉撒、行立坐臥這些最為基本的事情,才能逐漸悟到道的真諦。脫離了生活,便也關上了通往大道的門戶與關口。
推根溯源,道家雖然講求的是無為、不爭和絕聖棄智,但在時代的波濤中,我們唯有先著心於萬物,才有超越萬物的可能性。倘若僅僅只是關起門來自己修行,與世界隔絕了,又該如何把平等、博愛、慈悲的情懷施予芸芸眾生呢?
一個宗教的根本立足點是人,其度化的物件是人,其想要實現的最終理想仍然是對人之生存的超越。所以,只有充分發揮一個人在宗教中的多面屬性——慕道者、信仰者、修行者,從“三位一體”的角度去考慮每一個物件在宗教信仰中的價值和需求,才是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
道家的義理和其他宗教有很大不同。在信仰神明的同時,道家並不否定人們自身需求的意義,這其中包含著最基本的溫飽、生存、尊重與被尊重以及愛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一類正常的人生需求。
道家追求的是如何在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集體公平之間尋找到恰當平衡點,這是一個取捨的關係,即是陰陽平衡的概念。
《易經•繫辭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脫離了陰陽平衡,道也就不復存在了,又何必要空談修行呢!
修行,不等於某個人的自我修持,其包含著更為廣泛的慈愛精神。道家歷來是注重實踐的。重陽祖師宣導功行兩全、性命雙修,這是在教導人們以真實踐的功夫來證得修持功德。
邱祖磻溪六年背人過河的行跡,以及不遠萬里,一言止殺的悲憫情懷,其實都是在用度世的方法去驗證修行,去激發更多後來者的崇道之心。
修行,是自修與功行同步進行的過程。道家宣講的是自度度人,自度與度人之間從來沒有先後之別,也不具有等級差分,更不是世俗所誤解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宗教講求的慈愛,是不需要分出你我的。修道者之所以可以實現自度,是因為其先有了度人的心和行動;之所以有能力去度人,一定也是在自度上做出了相當的功夫,合二為一,正是返歸於一念純真。
在道家所尊奉的神仙體系中,諸位高真都是具有度人的大功德而最終實現了自度成仙的目標的。任何拋棄了世俗而獨立存在的宗教或教徒,其實都只是狹隘意義上的修行。
真正的大修行,一定是悲天憫人的,一定會在塵俗中做出一番慈愛之業的。道家有出世的修行之法,也有入世的修行之門,二者之間並不矛盾,關鍵看你能否做到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倘若失去了功行,我們還能拿什麼來作為教化之法,拿什麼去感應億萬顆紅塵之心!
道家的發展,離不開人和人之功行這兩個要素。把愛人與愛己相融合,既然不區分你我,便已是人間的大慈悲。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