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0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菜姑與師姑
在幾百年前,當移民潮推進東南亞一帶時,現在的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國家,許多庵堂寺廟多半都是由齋姑主持。他們如同出家修行人一樣,也要守戒、學習威儀、做早晚課,其修行辦道的寺廟,也具備一所寺廟的基本形式。
因為他們沒有出家,所以就收養當地的小女孩,慢慢撫養長大,再將寺廟交給他們傳承下去。尤其最早的時候,很少聽說有哪一位比丘、比丘尼走出寺院,到各地去傳道,反而都是這許多齋姑背著菩薩像、佛像離鄉背井,四處弘傳佛法。所以現在在印尼、菲律賓等國家,很多的齋姑對早期佛教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
早期的台灣佛教,尤其是閩南系統的佛教,也有所謂的「齋姑」,俗稱「菜姑」。嚴格講起來,他們如果受持六法戒,都可以稱作「式叉摩那」。這些在家女性嚮往佛門的清靜生活,自願在佛門為大眾服務,只是想做一個帶髮修行者,他也不一定要出家。
世界各地關於這些帶髮修行的女性,定位多有不同,有的寺廟稱作「式叉摩那」,還有一些小廟,本身就是屬於齋姑的寺廟。
除此之外,就是以「師姑」的身分護法衛教,師姑是受過五戒、菩薩戒,未剃度出家,一生住在寺廟裡的帶髮修行者。
佛光山在開山伊始,我就為一些發心在佛門裡奉獻服務的未婚女子,定「師姑」之名,未婚男眾,定「教士」一詞。並於一九九二年首度舉行師姑、教士入道儀式;訂定「師姑、教士制度」,為在家信眾首開安居叢林、學佛修行的先例。
凡是在佛光山的師姑、教士,一經入道儀式之後,除了外相和出家人不同以外,其福利、序級、任職機會,乃至前途生涯的規劃等,都和出家眾平等,不只做一些事務性工作而已;甚至在佛光山宗務委員會中,也保有一席之地,一樣可以參與佛光山的策劃、弘法、計議等工作。
入道成為師姑、教士,也要具備師姑、教士的性格,包括必須素食,而且要單身,同時沒有世俗的感情糾紛,沒有兒女的拖累,沒有社會家庭的負擔;在團體裡以道情法樂為重,尊重出家人,並融洽相處,尤其要誓願奉戒守道,終生為佛教奉獻服務。
曾經有人問我:師姑與師姐有什麼不同?其實佛教對於在佛門發心工作的已婚女性,都稱為「師姐」;未婚的女子入道,則稱為「師姑」。不管師姑或師姐,在佛教的傳統裡,都是其來有自。佛世時,結過婚的如勝鬘夫人、末利夫人,大家就敬稱他為師姐;未婚的女性如妙慧童女等,都算是師姑。
師姐因為結婚有了家庭,必需負責,所以他只能到佛門來作義工;師姑是單身,沒有家累,因此在教團裡可以擔任專業的職務。
有感於過去傳統佛教,一向為僧眾所專有,但佛法的弘揚,我認為應該要僧信四眾一起來,因此開山之初,我就把佛光山建設為七眾共有的道場。在佛光山不管出家、在家,不管師姑、教士,只要大家好好發心,佛光山就有他的一份;儘管工作有輕重、職務有大小,但所受的教育、福利、照顧等等,都是平等的。
(星雲大師全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