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09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俗民情] 台灣人拜什麼? 民間信仰的多神宇宙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美食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10-18 00:44:2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台灣人拜什麼? 民間信仰的多神宇宙

在神明彩前,早晚三炷香,就像在跟神明、祖先打招呼、噓寒問暖。


台灣的廟宇風景,除了雕梁畫棟的建築形式外,你總會看到手裡持香的人,凝神專注在祈願;或在每個月的特定日子,你也會看到有人家把桌子搬到戶外,桌上擺滿各式的食物供品,一旁金爐燒著金紙。這些屬於台灣民間信仰的日常,你是否好奇,為什麼要拜拜?台灣人在拜什麼?

走進傳統的民家,在屋裡的顯要位置,常常可以看到大幀的神明圖像,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教授李文環解釋這是「神明彩」,以觀世音菩薩為主,搭配媽祖、關聖帝君、灶神、土地公,「這幾尊神明是台灣民間信仰裡面最受大家供奉的神。」

日常的拜拜

從李文環懂事以來,父親就交付他早晚為神明彩上香的任務,先以三炷香向外拜天公,再三炷香拜廳內的神明,有點類似早晚請安問候的概念。

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本文均指農曆),是特殊的日子,除了上香外,還會備上供品鮮花,「這稱為犒軍,犒賞軍隊之意。」想像神尊要帶領神兵神將鎮守,保佑聚落的平安,很是辛苦,因此信徒每個月會準備供品犒賞神兵神將,「這其實是很人界的想像。」

如果家裡是經商、開店的,拜拜的日子就變成初二、十六,拜好兄弟和土地公。嘉義賴信成香業第四代老闆賴隆毅解釋,「因為土地公是土地的管區,拜請土地公帶好兄弟來,祈求生意興隆。」只是賴隆毅強調,「好兄弟不能請到家裡來,所以一定要在門口拜。」同理可證七月中元普度家家戶戶設在屋外的供桌風景,就是為了犒賞好兄弟。

賴隆毅經營近百年的老店,常有年輕的一輩來討教怎麼拜拜。除了每月的例祭外,賴隆毅點算起一年的歲時節俗,從正月初一子時(夜間11點至1點)算起,年初九是天公生日,十五鬧元宵,二月初二慶祝土地公生日,三月媽祖聖誕,接續迎來四月的清明祭祖,五月端午,七月中元普度,八月十五的中秋,九月九的重陽,再下來是冬至、尾牙,一年的循環就這樣周而復始,民家都會準備供品,或者就直接走一趟廟裡去拜拜。

大稻埕台北霞海城隍廟主殿內的陣容,你可以想像這是一個市政體系,城隍爺居中位,前面就是祂的市政團隊。


多神的民間信仰

那多數的台灣人拜什麼呢?李文環從神明彩上尊奉的神明來解釋,居中位的菩薩是從印度傳來的神明,隨著在地化的發展,觀世音菩薩原本是阿彌陀佛下面的脅侍菩薩,卻特別受到台灣人的愛戴,稱其為「觀音佛祖」,代表祂在我們心中的地位如佛祖一般;也稱其為「觀音媽」,顯示台灣人視觀世音菩薩如家人般的親近。

除了西方來的菩薩變成我們的神明之外,關公和媽祖都是人格神,李文環說明,「人格神指在歷史上曾記載的真實人物,因其事功升格為神明。」土地公則是自然崇拜,從原初一粒石頭、一堆土、一棵樹,再經人民模擬想像成為今日和藹老公公的樣貌;灶神則是對「物」的崇拜,乃相信萬物皆有神靈,心存感恩演化而來,「簡單來講,漢人屬多神信仰,結合了自然崇拜、人格崇拜、器物崇拜等等的元素。」

17至19世紀間,許多在中國南方生活不易的人民,肩背著故鄉的神明,渡過黑水溝,落地生根在台灣展開新生活。李文環指出,早期台灣神明的區域性較為鮮明,像漳州人拜開漳聖王,泉州人祀奉保生大帝,潮州人和客家人崇敬三山國王,安溪人遵奉清水祖師,看他拜什麼,大概知道他從哪邊來。但到了當代,因為島內移動頻繁,神明背後的移民性格被淡化了。唯一不變的是,「廟宇仍是台灣凝聚地方向心力的方式之一,不同血緣的人,因為共同的信仰,形成社群,也是台灣傳統社會形成組織的方式。」

寺廟裡凝神專注的祈願,所求不多,常只是家人平安而已。


與神溝通的媒介

與眾多神明如何溝通呢?拜拜用香、備供品、燒金,這些都是跟神明溝通的管道。先從外國朋友最好奇的香說起,賴隆毅說,常常有外國朋友好奇探問那長條狀的東西是什麼?他說:「舊時以香為信使,可以把願望傳達給神明,故稱為『信香』。」李文環則解釋,信徒持香拜拜時,口中默念的其實旁人聽不到,「這樣的溝通,意味著與自我的對話,跟禱告有點異曲同工,我們是透過香跟神進行連繫。」香煙裊裊上升的視覺畫面,就彷彿能把心願上傳到天聽,也有人用Wi-Fi的符號解釋香的意涵,讓外國友人一點就通。

「金紙,則是一種奉獻的概念,表達對神的感謝。」李文環說。透過火化把有形的東西轉成無形,讓神明能夠接收到,是漢人對神明奉獻的想像。賴隆毅解釋,金紙是神明限定,燒給好兄弟的則是銀紙。金紙是神明的貨幣,以金箔貼在竹紙上,重點是上面的錫箔,上頭常印有福祿壽等吉祥的圖樣,又有壽金、天公金、福金、刈金等等級之分。銀紙有分大銀、小銀,大銀是燒給祖先,燒給好兄弟的除了小銀之外,還有代表日用品的經衣白錢,賴隆毅攤開一份經衣白錢,上頭印著梳子、衣服、鞋子、帽子等日用品,他解釋道,這上面有刀模破口,是模擬古代錢幣,中間有洞而來。

當想要更明確獲得神明的解答,擲筊也是一種跟神溝通的方式。紅色半月形一平一凸的木片稱為「筊杯」,擲出一陽一陰(一平一凸),稱之為「聖筊」,代表神明允許、同意,所求之事會運行順暢,通常要連續三次聖筊才算數。求籤則是從已預設好的籤枝與籤詩中,求取神明的答案,同樣需要先擲筊,獲得三個聖筊,才能抽籤。近年來,為了讓外國朋友能更深入了解台灣的民俗信仰內涵,在如台北行天宮、東港東隆宮、彰化天后宮、台南大天后宮等多所寺廟,都設有英文籤詩,為外國朋友指點迷津。

而拜拜使用到的數字也有學問,在傳統裡,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因此祭拜神明一定用奇數,如用三炷香,供品有大三牲、小三牲,用五果。廟宇裝飾及祭品上,採用了許多諧音雙關,也各有意涵,像拜文昌帝君的供品是芹菜(勤)、蘿蔔(好彩頭)、蔥(聰明)、粽子(高中)、蒜(會算)。拜月老則要準備紅棗,象徵「早找到」,桃子象徵「桃花、愛情」,而神尊的衣著上繡有松鼠、葡萄等圖樣,都是祈求多子多孫之意。李文環指出,這是來自遠古巫術的遺留,「民間信仰像是一個時光膠囊,把很古老的東西保留下來,又結合新的元素,除了巫術,還吸納佛、道教的科儀,包容性很高。」

台灣人與神明的距離極為親近,到廟裡走動是生活的日常。


白話說廟宇

除卻拜拜儀式,廟宇裡像迷宮般的空間,或是怎麼有那麼多尊神明,讓人好奇地想「每事問」。

大稻埕台北霞海城隍廟的文宣長暨外語導覽員吳孟寰就帶我們走一圈城隍廟,「一般就是從龍邊進,從虎邊出。中間的門就是神明走的。」其實從建築的裝飾就暗示了,「看牆上的圖騰,龍的頭是朝內,虎的方向是朝外。」

進到廟裡,當然要先了解廟宇的主神。如台北行天宮的主神是關聖帝君,龍山寺主奉觀世音菩薩,大龍峒保安宮的主神是保生大帝,「城隍廟的主神就是城隍爺,城隍爺比較像是市長的概念,我都會介紹城隍爺為City God。」吳孟寰說。此外,外國朋友會覺得有趣的是,不同的神明有不同的分工,像主司姻緣的有月下老人;管讀書的,像文昌帝君;管生小孩的,像註生娘娘;想要趕小人,可以拜虎爺。

而主殿內,通常不只一尊神明,祂們是誰?吳孟寰解釋:「你可以想像這是一個市政體系,城隍爺坐在中間,前面就是祂的市政團隊、核心幕僚,再離遠一些的站立神尊,像是牛頭馬面、七爺八爺,是在外面執行任務的。」而主殿內,至少又有三尊城隍爺,「因為我們家主殿的城隍老爺是不出門的」,吳孟寰解釋,「每一尊城隍爺有不同的任務,一尊專門出巡,一尊主持法會。」「像是影分身術?」「沒錯。」而坐在門口的那尊城隍爺,是廟門關時,負責聽取大家祈求,「祂最辛苦,因為祂是7-11,24小時全年無休。」

進到偏殿,還奉祀因「頂下郊拚」(1853年發生於艋舺的分類械鬥)犧牲的義勇公們,及城隍夫人等神明,吳孟寰說:「這就像你去朋友家,除了見到對方父母外,若有其他長輩在場,也會一起打招呼,就是這樣。」所以殿裡供奉的神明,都會一起祭拜。

拜拜的順序同樣是先拜天公,進到主殿後,向城隍爺打招呼,首先念述:「城隍爺做主,月下老人幫忙,眾神明保佑,……」然後介紹自己,出生年月日,再述說願望,「其實這是一個很生活的事情,一點都不複雜。」

廟裡的拜拜活動,李文環解釋,「除了春秋兩季的祭典外,還有就是廟宇主神的聖誕,」他一一列數著,一月是天公生和清水祖師爺的聖誕,二月有土地公生,三月是媽祖和保生大帝生日,六月有關聖帝君聖誕,七月有七娘媽生,再加上為數眾多的王爺信仰,因為神明眾多,要祝壽的日子也多,因此在外國友人看來,台灣的廟宇每個月都有活動,「台灣就是一個很熱鬧的島嶼,也是有趣的地方,我們的神很多,幾乎每一天都有廟在辦活動。」李文環笑笑地解釋。就像是我們為朋友慶生一般,當然也幫平日保佑我們的神明祝賀生日快樂。

一座小廟,座落在田野間,充滿生活感的日常,道出了台灣的神人關係。


交關未知的世界

人為什麼要拜拜?吳孟寰給的解答:「拜拜的儀式,可以讓人思考,沉澱心靈,把事情的正反面都思想一次,思索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他再補充,「對我來說,神明可能只是一位智慧老人,祂懂得比較多,我們來跟祂尋求心靈上的慰藉跟指示。」

李文環則解釋,「漢人是魂魄二元論的哲學思考,人的身體是由魂跟魄組成,人走了以後,魄(肉體)就結束了,可是魂還在,我們透過喪禮把祂接引到神主牌來供奉,就是祖先。而很厲害的祖先或是開墾的英雄,會升格變成神,像媽祖和關公就是。」

常言道:「有拜有保庇。」雖說不語怪力亂神,但眾神形塑的世界觀,是社會向善的一股動力。「 漢人對未來世界的想像其實與現在生存的世界只是一線之隔而已,我們跟未知世界一直是保持很親近、生活化的關係。」李文環說。藉由拜拜跟神明、祖先打招呼、噓寒問暖,民間信仰照見其族群從生活中展演出來的知識與智慧,展現對於萬事萬物的感謝,許多老人家平日走廟走得很勤,沒有求什麼,只求平安而已;那樣的心意,或許是人神關係最動人之處了。

(台灣光華雜誌)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一路好走,寶珠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2-23 05:36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