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55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法像介紹] 司馬承禎:承上啟下的道教理論家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美食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10-24 00:25:0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司馬承禎:承上啟下的道教理論家


唐開元九年(721年),大唐王朝東都洛陽的宮殿內舉行了一場莊嚴隆盛的授籙儀式,唐明皇李隆基親受道教法籙,成為一名道士皇帝,為他授籙的正是著名道士司馬承禎。

出生于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的司馬承禎(647年-735年)是上清派宗師。他雖出自官宦世家,但薄於為吏,篤學好道。21歲時入道嵩山,事潘師正,學習上清經法及符籙、辟穀、導引、服餌之術。司馬承禎學習十分勤苦,初學道時,“以瓦礫百片,置於案頭,每讀一卷《度人經》,則移瓦一片於案下”,用這種方法作標記,每日讀書上百卷。司馬承禎學成後,遍游茅山、王屋山、衡山等諸名山訪道,後於“連山峨峨,四野皆碧,茂木鬱鬱,四時並青”的浙江天臺山結廬定居,自稱“白雲子”。

司馬承禎於人品及學術負有盛名,數位皇帝都曾詔請入京,向他問道,被尊為帝師。武則天聞其高名,請至東都洛陽,親降手敕加以讚美。景雲二年(711年),睿宗李旦令兄長迎司馬承禎入西京長安宮中,問以陰陽術數和修身治國之事。司馬承禎以老子無為之意進言:“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國猶身也……順物自然,而無私焉,而天下治……無為之旨,理國之道也。”闡述了順應自然的無為之旨和身國同治的道理,睿宗聽後深表贊許。後來,睿宗確實禪讓皇位給兒子李隆基(即唐玄宗),體現了道家不爭、無為的精神。司馬承禎婉拒睿宗希望他留在長安輔佐朝廷的邀請,懇請還山。睿宗知其雅善音律,遂賜贈寶琴等物,並撰敕書,以“白雲悠悠,遙若天際”表達惜別之意。朝中公卿賦詩相送者百餘人。

其中有好友盧藏用,曾隱於終南山,後官居要職,有“隨駕隱士”之稱,見司馬承禎將還天臺,就指向終南山對他說:“此中大有佳處,何必天臺?”司馬承禎以詼諧而譏誚的口吻說“以僕觀之,乃仕宦之捷徑耳”。“終南捷徑”由此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典故。司馬承禎無意仕宦,相傳睿宗再三詔請,他才應召出山,可離開十餘裡就後悔了,後世便稱此處為“司馬悔山”(今台州天臺山北),是道教第六十福地。

唐玄宗深信道教,在唐代帝王中,與司馬承禎關係最為密切。他採取一系列政策推動道教發展,使道教進入全盛時期。首先,提高道祖老子的地位,尊《道德經》為諸經之首,親為之作注,頒行全國;數次給老子封爵加號,以至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其次,規定道舉制度,以“四子真經”(即《老子》《莊子》《列子》《文子》)開科取士;並設置崇玄館、玄學博士,等等。最有說服力的是由司馬承禎主持儀式將自己度為道士。玄宗寵愛的貴妃楊玉環亦入道,道號太真。大詩人張祜詩“日光斜照集靈台,紅樹花迎曉露開。昨夜上皇新授籙,太真含笑入簾來”,即是對授籙情景的描繪。

為唐玄宗授籙後,次年,司馬承禎請辭還天臺。玄宗以詩相贈,標舉司馬承禎高蹈出塵之風,亦流露出對這位賢才的不舍之情。為方便以後召見,玄宗命司馬承禎于王屋山自選形勝,置壇室以居,後敕額“陽臺觀”。司馬承禎之所以選擇王屋山,除了是其故鄉的原因外,還因這裡不同于終南山有成群的隱士和遊人,也不像嵩山有眾多的佛寺和道觀,可以隱于“山林寂系”的清幽寥廓中潛心修煉。不久,玄宗令胞妹玉真公主至王屋山拜司馬承禎為師修道,王屋山因此道風大盛。司馬承禎作《天地宮府圖》,稱王屋山為“清虛小有”之天,將其列為洞天福地之首。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將道家的“洞天福地”說系統化、理論化,將分散各處的道教修煉場所規範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其後,唐末五代的杜光庭繼承其說並加以發揚。

開元十二年(724年),司馬承禎再應玄宗之召入京,講授上清經法。玄宗厚愛之,從其所請,敕五嶽各建真君祠一所,主管祭祀。這意味著道教取得了參加國家重要祭祀的權利,大大提升了道教的地位。這一由司馬承禎首開的先例,是道教史上的重要事件。

司馬承禎是重要的道教理論家,主要著作有《坐忘論》《服氣精義論》《天地宮府圖》等,皆被道教類書《雲笈七箋》收入。《服氣精義論》詳細記錄了幾種服氣功法的施行步驟、方法,探討了服氣養生與治病等關乎生命及生命本源的問題。所謂“服氣”,亦稱“行氣”“煉氣”“食氣”,是呼吸吐納及導引等養生方法的內修功夫。司馬承禎的服氣養命理論對道教傳統養生功法加以總結和繼承,他對道教修煉理論的發展,主要在於後期著作《坐忘論》中。

《坐忘論》是神仙道教理論的重要著作,以修道明理、入室煉性為主旨。“坐忘”一詞,源出《莊子•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達到坐忘即至於一種外忘其身、內忘其心的修煉境界。司馬承禎以《老子》《莊子》等道家經典為依據,融合吸收儒家正心誠意和佛家的禪定、止觀等思想,提出“安心”“坐忘”的修煉方法,圍繞核心思想“守靜去欲”,按修煉功夫的次第分為7個步驟: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這7個步驟也是修道的7個階次,一階高於一階,愈往後愈接近於得道狀態。

隋唐時期道教外丹風氣仍十分盛行,司馬承禎發覺外丹術的弊端,於是轉向大力提倡修心明道、精神心性的修煉實踐。其“守靜去欲”的心性修煉理論引導道教修煉重心發生了轉移,從外丹的以煉形為主發展到注重身心一體、性命雙修的階段,是早期道教重丹鼎服餌、符籙祈禱、服氣煉形以求長生理論的提高,同時使當時流行的重玄清談的風氣轉向具體的宗教實踐。司馬承禎的學說對後來宋代的內丹學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司馬承禎多才多藝,是全能型的道士,一生著述除道教經書、經贊外,還涉及詩詞文賦、碑序銘表、樂曲琴論、醫藥本草等,十分豐富。同時精于書法,擅長篆、隸書,自成一體,被稱為“金剪刀書”。玄宗令其用三種書體書寫《道德經》,司馬承禎刊正其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為真本。司馬承禎不僅善於書畫,還擅長製作銅鏡、寶劍、琴等物,曾于千秋節時獻給玄宗八卦紋鏡一枚。千秋節是以玄宗生日(八月五日)而確定的皇帝壽節,節日之時,全國舉行慶祝活動,皇帝賞賜群臣,四品以上官員賜“上金鏡”,同時臣僚也要向皇帝獻鏡。司馬承禎所獻八卦紋鏡頗受玄宗重視,乃禦制詩一首《答司馬承禎上劍鏡》:“寶照含天地,神劍合陰陽。日月麗光景,星斗裁文章。寫鑒表容質,佩服為身防。從茲一賞玩,永德保齡長。”從詩中可見司馬承禎扶正除邪的道家氣質。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司馬承禎于王屋山羽化,享壽89歲。玄宗封贈銀青光祿大夫,諡貞一先生。司馬承禎有弟子70余人,不乏道門中堅。

(道音文化)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一路好走,寶珠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5 15:0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