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7-8-11
- 最後登錄
- 2025-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84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127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樂風》暖暖二主軍爺廟及其碑記之疑問
聚傳媒/
2024.10.26 14:00
【聚傳媒樂風專欄】在基隆暖暖有一建義廟,廟內供奉著「二主軍爺」,二主軍爺係兩位自大陸渡臺而來之馬師,受聘於舉人王廷理,負責訓練軍馬與馬術,協助舉人公保衛鄉里。後改朝換代,王家將馬場改為耕地,兩位軍爺繼續居於此地務農,和暖暖百姓相處和睦,兩位軍爺去世後,王家感念其奉獻,又因兩人均無後,為其建立「建義廟」,享受萬年俎豆。
二主軍爺生前保衛鄉里,去世後靈威顯赫,曾有某礦業主因經營不順,求助於二主軍爺,軍爺公禱應如響,庇佑該業主礦業日隆,1966年礦業主為還願,找來柯國賢和柯正中父子協助重建。2022年再由里長主持重建。
翻新完成的建義廟,廟中碑記寫著:「直到清末民初國家危難時期,兩位軍爺仍堅守這一方淨土⋯⋯邁向全新的民國里程碑⋯⋯」
這段記載頗為可疑,因為臺灣從未經歷過「清末民初」。為釐清此段記載,得從舉人王廷理下手。
綜合清代方志記載,王廷理乃1873年武舉人(福建鄉試第七十二名),但找不到其出生年份,基隆市志也只有寥寥數語,說他雖為武舉,但亦通文學,享高壽云云。
據廟中碑記所說,王廷理掌管中心崙一帶稅收,並負責保安,確實,清代方志不乏王廷理帶領團練保衛暖暖一帶,抵抗法軍的記載。能掌管此等大事,沒有一點地位是不可能的,或許是在中舉之後,地位日隆,方有練兵收稅之事,二主軍爺也許是王廷理中舉之後,才應聘來臺。
有個部落格提到二位軍爺病逝後,王家將兩位骨骸裝入金斗甕,用三粒石埋在正榮橋頭和東勢街交叉的位置點,後來地方善心人士在民國60年代才為其建廟。這和廟中記載年代(1966年)有些差距,不過我想指的應該是同一件事。
清代方志對王廷理的記載到1885止。再查日本時代的臺灣日日新報,只有一筆王廷理兩位弟弟王用和王才在1898年,捐三百佛銀給暖暖街開辦聯庄保甲,以供買槍砲之用。
我想王廷理應該在日治初期還活著,畢竟基隆市志說他「高壽」,要活到1911年民國成立問題也不大,兩位軍爺能應聘來臺,年紀應該也不會太大,假設是在1873王廷理中舉那年來臺,又假設兩人為25歲,撐到1911也才63歲,應無問題。但我認為碑記中說的「民初」,實在不太可能是1911年,臺灣沒經歷過那個時期啊。
如果是指光復,那舉人公和兩位軍爺要撐到那時,得活97歲,可能性就很小了,所以我想,碑記中必有特殊想法,才會不寫日本時代,而寫民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