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024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88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軒轅黃帝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生長于姬水,是有熊國君少典的次子。又說:“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農。等到黃帝承襲帝位,居住在有熊國的封地內。他的母親是西喬氏的女兒,名附寶,因有一天夜晚附寶看到一個極大的光芒,環繞著北斗樞星,又反射在郊外的原野上,附寶感受光芒後有了身孕。因為是樞星所下照的,又名叫天樞。他懷孕二十四月之後,在壽丘之地生下了軒轅。軒轅生下來就神思明達,十分的聰明,很小就善於與人言談,幼年時期就對周圍的事物領會明白的很快,長大以後既僕實勤勞又聰明智慧。他的形像是:”龍顏日角,河目隆顙,蒼色大角。黃帝十五歲時,心慮無所不通。於是就承襲有熊國君之位,襲封之地在鄭(今鄭州市新鄭縣)。因襲封而製作軒冕,便又號為軒轅。因受士德而稱王,故又稱為:黃帝。後來得到幾位能人幫他操辦四方事務。其中得奢龍管理東方,得祝融管理南方,得火封管理西方,得後土管理北方。
黃帝在大樑取西陵氏的女兒,名叫嫘祖,是他的元配夫人,生了二個兒子,一名玄囂,一名昌意。
當時的人們,不用教化,都安分守己;不用賞賜,都自覺勤勉,心性愉悅,而且沒有任何虛偽欺詐之事;大家都崇尚自然樸素,而不特意地去修飾或虛意裝點弄巧,這是太清的開始。耕種土地的不侵犯強佔別人的田地,捕漁為生的也不與他人論池堂或水域的歸屬問題。銷售物品不會預先確定他的價值,在集市上買東西也不會說好了不要的。就是那些小商人之間做買賣,也是相互謙讓,互利互惠。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就是大同世界啊!葛洪《西京記》說:宮內有先蠶壇,當時有天老及五位賢能的人協助黃帝而輔佐教化,管理時令以備農時。還有曹胡造衣,伯余造裳,於則造鞋。黃帝戴冠冕,有俯仰之意,以示文明。這時人們開始穿衣,以代替毛皮的弊病,即所謂:黃帝垂衣裳而天下得以治理。黃帝見浮葉水面,即有共鼓、化狄,助作舟船。觀看轉蓬之象又擬作車駕。當時有神馬出生在水草之地,黃帝得而乘之,得以周遊天下。因而又使遷徒無有常處。又有臣下名黃雍父開始製作舂,所謂斷木為杵,掘地為臼,以濟萬民。黃帝做灶造甑,於是可以蒸飯和烹粥,以改變茹毛飲血之弊。有臣下揮始制做弓,夷牟制做矢,所謂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黃帝開始健造房屋,築造宮室以避寒暑燥濕。所謂上棟下宇以待風雨。黃帝又下令築建城邑,用來居住,開始改變樹巢和洞穴居住的弊端。又建造多重門戶,打更巡夜,防患於未然。又改變過去以柴草當衣,安葬都用棺木。有臣下沮頌,蒼頡觀看鳥的足跡,擬造文字,這是文字的開始。
黃帝修養道德仁義,使天下得到大的治理。於是有一天,他召見天老,對他說:“我夢到兩條白龍背負著圖文,出現在河裡,要授給我東西,請問您這是怎麼回事?”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將要出現的徵象,上天要傳授給您呀。試著去齋戒,等待它的到來吧。”黃帝便在中宮齋戒,穿黃衣,戴黃冕,乘坐由黃馬拉的車,樹立著繡有蛟龍的旗幟,和天老及五位賢人遊歷在河洛之間。尋找夢景所見,卻未能得到,黃帝竟然把他珍愛的壁玉沉於河裡,於是大霧三天。又到一個叫翠媯泉的地方,有一條大鱸魚在河中逆流而游到黃帝面前。黃帝殺三牲,並設壇祭祀,以求夢景早現,即時下暴雨七天七夜,有一黃龍負圖出現在河裡。黃帝對天老和五位賢人說:“您們看到河中是什麼嗎?”天老和五位賢人便上前下跪接受它。那個圖五色具全,白圖蘭邊文字是紅的,這是授與黃帝的。便展開來看,名叫《録錯圖》。讓侍臣書寫文章以詔告天下。黃帝說:“這叫做河圖之書。這一年秋天,黃帝既然得到了龍風一樣的圖書,又有蒼頡製造文字,就決定用文字代替過去結繩記事的笨辦法,又可以使用文字寫作文章和契約等。
黃帝治理天下之後,又做繡有龍紋的服飾,把日月星辰也繡在衣服上象徵著天,所以後人有龍袞的頌歌。黃帝又納女節做妃子,後來女節看見一顆大流星如彩虹一樣下臨華渚,女節感觸而接下了它,生下少皞。黃帝又納一醜女名叫嫫母的,讓他教導宮人,因此又演奏關於六德的頌歌。
這個時候,老百姓們都認為自己的食物可口,自己的服飾華麗,自己的風俗快樂,自己的居室舒心,相互間沒有羡慕和貪欲之心,既使相鄰的國家,互相之間都能夠看到對方,雞鳴狗吠之聲都能相互聽到,因為大家都安居樂業,所以儘管是鄰居也無所求助,眾人至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後人所謂黃帝治理天下,與民方便,休養生息,叫做和諧自然的時代。這個時候亂風也不會飛沙走石拆斷樹木,叫做天下的喜慶之風;下雨也不會破壞土壤,決堤受災。說是十日一小雨,與天文相應;十五日一大雨,與節氣協調。把嘉禾做為糧食,因為它的穗異常;把醴泉做為飲料,因為泉水美味如酒,可以防病養老。把五芝做為香料,因為異草生於圃,都是養生修道成神仙的上品藥物。
當時水中魚翔蝦遊,山崗牛羊滿野。於是黃帝的聖德感動上天,所以就有黃星的祥瑞,其星形狀似月,助月為光,名叫景星。又有赤方氣與青方氣相連,其中有三星。又有奇異的草木生於庭院;每月初一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至十六日,一日又落一葉,到三十日落盡。如果是小月,即一葉厭抑而不落,稱它叫蓂莢,因它而判斷月份日期,也叫曆莢。由於這個原因,黃帝鑄造十五面寶鏡。在這個時候大撓也能分辨五行的性情,觀測北斗玉衡所指,便作甲乙十幹,用來記日子,立子醜十二支辰,用來記月份,把鳥獸分配在十二支辰裡,循環往復以成六旬,而造出以甲子記時法。黃帝觀察伏羲三畫成卦,八卦又合成二十四氣,即作紀曆以定年時,黃帝敬仰太撓為師,把每個方向配屬三辰,又立孟仲季,從此之後就有判別陰陽的法則。後來有鳳凰飛到黃帝住的東園,落在梧桐樹上,又在四面都有簷溜的樓閣上築巢。它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而它在食飲之時就會唱著悠揚的歌聲,翩翩起舞。
它的音聲如同笙簫而美妙,黃帝又派伶倫往大夏國之西,經阮榆之溪,昆侖之陰,采其修長老實之竹,取其中敦厚均勻者斷為兩節,間長七寸七分,吹出的聲音做黃鐘之音,因十一月之音律為黃鐘,就是說冬至一陽生,為萬物生長的開始,它又代表天地之風氣。所以說:“黃帝能理順日月之運行,調節陰陽消長之氣機,用十二律呂來代表,分為雄雌各六即是。當時有一個女媧的後人名叫容成氏的,精通音律,開始製作律曆,有一個臣下叫隸首的精於演算法,開始研究數理算術。臣下伶倫研究權量,權,就是秤;量,就是鬥。黃帝又得到蚩尤,才認識了天文氣象。黃帝又獲得一個寶鼎,便對照日行時刻,推行計算。於是順應天地之道,採納日月星辰規律,製作蓋天儀,測天象,確定星辰行度,把二十八宿按十二次分配。角亢為壽星之次,房心為大火之次,尾箕為析木之次,鬥女為星紀之次,虛危為玄枵之次,窒壁為諏訾之次,奎婁為降婁之次,昴畢為大樑之次,觜參為實沉之次,井鬼為鶉首之次,星張為鶉火之次,翼軫為鶉尾之次。判別內外的星宿,撰著占卜日月之書,這是觀象之法的開始,都是從河圖推演來的。又讓羲和占日,常儀占月,鬼叟區占星。黃帝著作占候之法,占日的書籍,讓人明白廟旺休咎,使大家趨吉避凶。黃帝有盛德,能感應真人來玉池遊玩,是他至德之所致。黃帝因為上天顯現景雲之瑞氣,慶雲之禎祥,就以雲命名各部官職。黃帝煉丹藥,有赤白相間的祥雲出現,故曰縉雲之瑞,自己號稱縉雲氏,並以雲為老師。於是設官分職以雲命名官職:春天為青雲官,夏天為縉雲官,秋天為白雲官,冬天為黑雲官。黃帝設置四位史官有:令沮誦,蒼頡,隸首,孔甲居四史的官職,主管版圖人戶等。又下令讓蒼頡主持人事司儀。孔甲最初製作盤子,杯子來代替凹樽杯飲之缺。黃帝作案桌用來書寫,著經文。有臣下,名史玉,開始作畫。#p#副標題#e#
當時有一位跟仙人一樣的長者,他住在岐山之下,名叫岐伯,善於研究草本藥物的性情和味道,有高深的醫學造詣,黃帝請他主管調治藥物,治療疾病。黃帝於是又編修神農所嘗百草藥的性味等,用以調治疾病,撰寫內外經。又有叫雷公的記述炮炙藥草的用法,確定藥性的正偏之性。另有扁鵲、俞附二位臣子,研習確定脈學經典,並以此診斷百姓得病的病因,發病的病理機制以及預後,甚至於生死壽夭等。黃帝也和扁鵲討論脈法,並撰著《素書》上下卷。後來漢代元裡公乘陽慶,淳於意能知疾病,預後生死,就是根據脈學來的。黃帝又請教岐伯脈法,又撰著《內經》等書,《內經》包括《素問•靈樞》兩大部份,各有九卷,後來黃帝他們一起討論又做了修訂。按《素問》裡的序文說是岐伯作的。現存的卷數有缺失,其中說的《八十一難經》是以後他們增修的。又有人說:上天降下素女讓他給人治病,黃帝向其請教醫道,於是著有《素問》。黃帝詢問少俞針法,於是又做針經明堂圖灸之法,這是針灸和中醫中藥的開始。黃帝有天下二十二年,忽有蚩尤氏不聽黃帝的號令,他隨意殘害黎民百姓,並私自製作鎧甲、刃劍,招兵買馬,擁兵自重。黃帝招諸侯前來打了半年也沒取勝,就思念有賢能的人來輔佐他,因此夢中看到有大風吹掃天下的塵垢,又夢一人拿著千鈞的弓弩,驅趕有幾萬隻的羊群。夢醒之後思索說:風是執政者的號令,垢,去掉土就化解作清了,天下應當有姓風名後的人。用千鈞之弩的人,是希冀于力量遠大的人,驅趕幾萬隻的羊群,是牧人之中最優秀的,難道說有姓力名牧的人嗎?黃帝因做夢多有應驗,就寫了解釋夢的書,又讓人去尋找這兩個夢中之人。果然在海邊找到了風後,在湖澤邊尋到了力牧。就讓風後理民做相,力牧帶兵為將,這也是有將和相的開始。黃帝與蚩尤在逐鹿的原野上交戰,還是沒有打勝。蚩尤作百里大霧,彌漫三日不退,黃帝的士卒都分不清方向。於是風後根據北斗星運轉的機理製作指南車,來分辨四方。黃帝下令再次交戰,還是沒有打勝,退到了太山附近的土坡旁休整,在慘澹昏暗之中入寐。又夢見西王母派遣一位道人身披黑狐皮,把一個符授與黃帝說:“太乙在前,天一在後,得之者勝,戰則克矣。”黃帝夢醒後不明其意,就去問風後,風後說:“這是天意,此仗必定克敵制勝。但要設置祭壇祈禱。”黃帝即設壇,稽首跪拜,果然得到符節,就佩戴在身,仰天感歎地說他未能打勝仗的原因,用精誠感動上天,天下大霧,三日三夜昏暗無光。天降一婦人,黃帝稽首跪拜腑伏,婦人說:“我是玄女,你有何疑問?”黃帝說:“蚩尤殘暴成性,殺人害物,我想打一仗就戰勝他。”玄女傳授黃帝三宮秘略,五音權謀,陰陽兵法之術,叫做玄女戰術。黃帝的陰陽術,就是後來六壬太乙遁甲運式法。玄女又傳授《陰符經》三百個字,黃帝閱讀研習了百日,討伐並征伏了蚩尤。又傳授黃帝《靈寶五符真文》及用兵之道,黃帝掌握之後準備徹底把蚩尤給消滅了。又讓風後研究河圖,為式法,創立一百零八局,名叫遁甲。黃帝又按排十六神曆,推演太一六壬等法。又敘述六甲陰陽之道,作《勝負握機之圖》及兵法要決,名《黃帝兵法》三卷。還有《出軍大帥年命立成》《太一兵式》《黃帝出軍新用決》《黃帝夏時占兵氣》《黃帝十八陣圖》《黃帝問玄女之決》《風後孤虛訣》《務成子玄兵災異占》《鬼臾區兵法》這些都來源於黃帝之時,也是後人再增修的著作。黃帝於是根據納甲五音五方的計算法則,審理攻戰事宜,又率領諸候再次征伐蚩尤。蚩尤率魑魅魍魎,又請風伯雨師隨大風而來,令應龍蓄水攻打黃帝。黃帝也請風伯雨師以及天下女妖以降雨,驅趕應龍直到南極,於是蚩尤在顧泉戰敗,在中冀之地把他殺了。黃帝讓人在旗幟上畫蚩尤的形象,用來厭制邪魅,名叫蚩尤旗。收得蚩尤兵書《行軍秘術》一卷,《蚩尤兵法》二卷。
黃帝又與榆岡爭奪天下,榆岡自恃神農氏的後人,這才與黃帝爭天下。黃帝開始用鵰鶚鷹鶴做為旗幟,把熊羆豹虎做為先鋒,在阪泉的曠野交戰,交戰三次而後才被黃帝打敗。從此以後諸候之中,若有不依號令的,黃帝都率部征伐他們。一共有五十二次戰事,從此天下安定。黃帝因為征伐判逆,表頌有功,讓岐伯作軍隊頌歌,使鼓角吹奏。叫做簫鐃歌,意為是鼓舞士氣保家衛國。又作棡鼓曲,靈夔吼,凋鶚爭,石墜崖,壯士怒,玄朱鷺等曲,其用意是宣揚武德,叫做凱歌。於是各個諸候都尊崇黃帝為天子。黃帝是已酉即位,承接神農之後,因火生土,以土德稱王,天下人號稱黃帝,位居中央,而臨制四方。黃帝勤於政事,不曾安心閒居。他和諸位臣子遊歷山川,觀山河之壯麗。詢問風後說:“我想知道河道的源流。”回答說:“共有五條大河,都從昆侖山流出。”黃河源于昆侖山東南腳下,其餘四河說在東方朔《十洲記》中。黃帝開始畫野分州,分辨水土所宜,區別風俗之異。有青烏子善於相地,黃帝讓他著書。又問地老讓他說明五方土地氣候的利害關係。有一位叫容成子的,是得道的人,懂得聲律;在女媧之後,他開始為黃帝制作律曆,最初起始于丁亥,到這個時候製作的笙,吹起來就像是鳳凰的鳴叫一樣。素女從廣都來,教黃帝學習有五十弦的瑟。黃帝把瑟改做二十五弦,瑟長七尺二寸。黃帝開始用抑制人情志的辦法,給他們施行十義。十義就是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信婦貞,長惠幼順。也是黃帝制作禮樂的開始。黃帝以為天下大定,符瑞並臻,於是登泰山而封禪。觀天文,察地理,架宮室,制衣服,候氣律,造百工之藝,積功累德,故天授車駕服飾斧鉞,華蓋羽儀,天神之兵。黃帝又著軒輿之銘,推律以定姓氏。
黃帝的四個妃子:嫘祖,嫫母,費修,女節。生二十五子,得姓者有十二,姬,酉,祈,己,滕,箴,任,苟,僖,詰,旋,惟釐一姓不同。所說的黃帝姓公孫,雖古史相傳,理終不通。況且黃帝生於有熊,長於姬水,只合以姬為姓氏。
黃帝因天下既然理順,物用具備,四方安服,百姓樂業,便尋訪高真隱居之士,學道求仙,希冀猶得長生久視,所謂的先治理天下,積功累德,而後再成道登仙的人。當時有一位元叫甯封子,掌製造陶器之事。有一位神人,經過那裡,教他施用爐火之法,出現五色的煙霧,他可以隨五色煙上下,修道成仙離去之後,到有流沙的地方,食用飛魚,暫時死亡,二百年後又重生,他作沙頭頌說:青蕖灼爍千載舒,萬齡暫死餌飛魚。
還有一位叫務光子的,身高八尺七寸,也是神仙中人。他善於養性,愛好鼓琴,是一位有道的長壽者。另有一位叫赤將子輿的,不食五穀雜糧,只吃百草而且長壽,堯時做木工,他能隨風起而上下,當時就有二千歲了。有一位叫容成公的,善於調理會導引之術,護持身體,保養元氣,形神不離,能讓自己的白髮複黑,齒落複生。黃帝羡慕他們有道便營建五城十二樓,用來接待有道的人。又遊歷訪道去華山、首山,向東到泰山。經常遇到一些奇怪的事情,都和神仙有關。黃帝於是造圜丘用來祭告上天,將要祈求至大至玄的妙道。就以九元子為老師,在地皇元年正月第一個寅日,于河中東蒲阪縣的首山齋戒,再次周遊而訪真問道。到了襄城郊野,見一個牧馬的小孩,黃帝問他說:“治理天下應該怎樣?”小孩回答說:“治理天下和牧馬沒兩樣,除掉害群之馬就可以了。”黃帝聽到這話很讚賞,稱他為老師,就又走了。到達圜丘,其國有不死之樹,吃了樹的子和葉,人都不會死。又有一個名叫丹巒的水泉,飲泉水就會長壽。登崆峒山,見廣成子問以至道,廣成子不回答。黃帝回去,捨棄天下不理,築一個特別的居室,用茅草做屋頂蓋屋,在房間裡住了三個月,還要前去,再次求教修身之道,廣成子這回才傳授他《自然經》一卷。黃帝放棄帝王的尊貴,依託像野豬那樣的文字,登雞山,陟王屋,開石函,發玉笈,得到《九鼎神丹注決》。南至長江,登熊山與湘山;又往天臺山,受金液神丹;東到青丘山,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內文》。南置五芝玄澗,登圜壟,在樹蔭中建木制樓臺,便於百靈所登降,采若干之芝草,飲丹巒之水。向南至青城山,禮竭中黃丈人。又在閒暇時登雲臺山見甯封子,受《龍躍經》……黃帝於是繪製山形,認真地畫各山的形象,繪製了《五嶽真形圖》。黃帝藏《兵法勝負之圖》,《六甲陰陽之書》于苗山。黃帝合符瑞於釜山,得不死之道,奉事太一元君受要記,修道養生之法于玄女,素女授還精補腦之術。玄女授帝如意神方,即藏之崆峒山。黃帝精推步之術於山稽力牧,著體用之決于岐伯雷公,講占候于風後先生。黃帝得玄女授《陰符經》義,能內含天機,外合人事。黃帝所治理的天下,南至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東至蟠木。黃帝準備捨棄天下,他說:“我聽說在於對待天下的百姓要寬仁,沒聽說要治理天下。我對天下的勞動已經很久了,將要在我的玄圃休駕,以返回我的天真之性。”黃帝修治車架封禪,禮畢,采首山之銅,在荊山之下鑄造九鼎,以象太一。孫壽三百六十歲,入九嶷山得仙而去。後來三千六百年,堯治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墊溺,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紐山。說: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愛而吞之有娠,十四月而生子。等到長大,能知泉源,便起名叫禹,後人稱他叫神禹。當時有一位叫馬師皇的人,善於醫治馬病,他的奇思妙想能與神通。有龍下於庭,伏地張口,師皇看他說:“這龍有病,求我醫治。”師皇便引針于龍口上下,用牛乳煎甘草灌它,龍的病好了,師皇乘上這條龍得仙而去。黃帝聽說後,自己選擇日期,占卜升仙的日子,得到戊午日。戊午日果然有龍下來,龍垂胡髯下來迎接,黃帝便乘龍和他的朋友無為子以及諸臣僚等有七十二人都跨上了龍背,小臣們上不去的,將龍髯都拔掉了,黃帝的弓也脫落在地。小臣們抱著弓和龍髯大哭不止。那只弓也因此起名叫烏號,鑄鼎之地叫鼎湖。後來有一位臣子叫左徹的,用大木雕刻黃帝本像,率眾諸候朝拜祭祀。臣僚們追思仰慕到了疾迷的地步,有的拿著黃帝的幾杖立廟祭祀,有的取來衣冠置墓守護,所以有喬山之塚,黃帝曾經遊歷之處都有祠廟。黃帝居世理政,總共一百二十年,在位一百零五年。黃帝之子少昊,號金天氏,居帝位八十一年,建都曲阜。黃帝之孫顓頊,號高陽氏,居帝位七十八年,建都商丘濮陽。帝嚳高辛氏,是黃帝的曾孫,居帝位七十年,建都偃師。帝堯陶唐氏,黃帝的玄孫,帝嚳之子,姓伊祈,字放勳,建都平陽,在位七十年。堯將要遜位,試舜三年,後傳位於舜。帝舜是有虞氏,黃帝九代之孫,姓申屠,建都蒲阪(今山西永濟)。夏禹也是黃帝的玄孫,姓姒,居有帝位,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在位九年,子孫相承,共四百三十二年。按《遁甲開山圖》說:禹是得道的仙人。古代有人說:禹是女媧十九代孫,他知吉知凶,知存知亡,知輕知重,能止能行,不燃燒水自沸,不汲水水自滿,中生五味,真神物也。黃帝煉九鼎丹成,後以法傳于玄子說:此道至重,盟以誡之。黃帝在中裡有所記載,藏到了九嶷山,山下江邊有大禹廟。
殷湯,黃帝二十代孫,姓子,居帝位,建都在毫州,在位一十三年,子孫相承,共六百二十三年。周發,黃帝二十二代孫,姓姬。又十六代發為周武王,居帝位六年,建都鎬京(今西安長安區)。後來平王遷洛陽,子孫相承,共八百七十三年。#p#副標題#e#
元趙道一說:軒轅屈居黃帝之尊,禮請七十二位老師,然後垂衣裳而天下治理。就在那個時代,君明臣良,民淳俗樸。即使有了天下而且還要不恥下問,正是這個原因,神仙、凡俗等人都願意跟隨他,至到今天人們還是稱頌讚揚他。從此以後世上僭稱有黃帝的品德,那些稱得上王霸的人就可以從黃帝的作為看到他們的真實之處了。《道德經》說:所以說聖賢的人做事不特意地表現自己,行動也不靠教條語言去督導,萬事按客觀規律去運行,象萬物一樣按自然條件去生長,卻對他們不加以任何的干預。既使它們在他們的呵護之下而生機勃發,可也不據為己有。它們既使有了作為也不驕傲地依恃是自己的幫助,它們即使功成圓滿,也不把這個功占為己有。正因為有功德有作為而又不居功自傲,所以這個功德對於他們來說就永遠地不會失去。說的這些話,豈不是對軒轅黃帝的讚頌嗎!
《黃帝內經•移精變氣論》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古代人治病,只是簡單地轉移病人的思慮,改變他的心裡環境,使他的身心情志穩固而內守,運用祝禱病由的方法,病人就可以調理好。現在的治病方法就不同了,必須用俊猛劇烈而且具有毒性的藥物治理內在的癥結;然後再用針灸砭石等刺激他外在的俞穴,這樣內外配合治療,即使這樣有的能治好,有的還是不能治好,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以往古人居住的環境是巢居穴處,和飛禽走獸一樣的住處,生活在禽獸之間。用行體運動勞作避免寒氣,到陰暗涼爽的地方躲避酷暑,他們的內心始終沒有眷戀羡慕以牽累精神,在外面又沒有追名逐利以勞動他們的形體,身處在這種恬談清靜的環境中,他們的精神質樸內守,正氣記憶體,外邪是不能深入侵犯的。所以即使他們患了病,也不必用那些藥物治其內府,也不需要用針灸砭石治其外形,因為他們病狀很輕微,所以只是簡單地用祝由的方法來改變病人的思慮,調理一下亂氣,病就可以治好了。現在的人們就大不同了,內則憂愁煩惱擾動他們的情志,外則勞動傷力使其形體困憊,又違背四時節氣,陰陽消長的規律,又不能按照寒暑冷熱的調適辦法,加上自己反復感受虛邪賊風的侵襲,作息失宜,內則損傷到五臟骨髓,外則侵害官竅肌膚,由於精神空虛,正氣不足,所以小病必然加重,大病一定會死亡。所以再用祝由的辦法,就治不好他們的病了。
黃帝說:原來是這樣啊!我想在診治病人時,能夠做到觀察生死,決定出有疑難的脈證,掌握它的要領,如同是看到日月的光芒那樣明顯,這些道理您能給我說嗎?岐伯說:主要是對氣色和脈象的診察,這是上古帝王都很重視的事情,也是我的老師教給我的方法。上古的帝王讓僦貸季研究分辨氣色和脈象的關係,如何使它與人的精氣相通,又是怎樣與金木水火土四季時令,八方風氣以及天地自然相合的,及其相互變化的規律,並從這些形似錯綜複雜的微妙變化中,掌握其中的要領,然而想知道的要領,無非還是氣色和脈象而已。氣色的明暗變化,如同太陽之有陰晴;脈象的虛實表現,如同月亮之有盈有虧,要經常研究這些要領,並經常取法把握這些要領,那麼我們就會得到這些要領。人的氣色的變化也和一年四季時令的脈象相應相合,這些只所以上古帝王都那麼看重它,是因為它能與天地四時陰陽的奧妙變化相合,把握了氣色與脈象,就可以診察出死生的徵兆,所以能使患者遠離死亡而保護生命的存在,善於攝生並能使人壽命延長的人,就是所謂的“聖王”。
中古之時醫生給人治病,多在疾病已經形成,病人已覺不適之時治療,先讓病人服用湯液十天,用來祛除感受的八風和五痹的病邪,如果治療十天,病人還不痊癒,再用草根,枝葉等同時煎服,意為使藥性本末相助,如果達到了本末相助的效果,患者的病邪就會從標和本上得到消散,邪氣消散,病即治癒。後世的醫生治病,就大不同了,治病的方法,不遵循四時陰陽消長的規律,不明白色脈與日月的相應關係,不去審查氣色與脈象出現有無順逆,等到疾病已經形成了,就想用微針治其外形,湯液治其內腑。精淺的醫生,還錯誤地認為只可用攻法,這樣以來,原有的疾病沒被治好,反而又增添了新病。
黃帝說:我願聽聽關於診治疾病的重要道理。岐伯說:治病最重要的是不要錯誤地判斷氣色和脈象,若能準確無誤地把握氣色和脈象的判斷,又不會被一些假像所迷惑,這就是治病的大法則。如果把色脈的逆順診察顛倒,就無法判斷發病的本象和變化的標象,治起病來主次先後不明,結果藥到病不消除,這樣以來必然戕伐病人的精神。若用在治國上,則必失其國。所以醫生必須不能固步自封,要善於觀察分析,把握疾病的變化,使自己的診治達到“真人”的水準。
黃帝又問道:關於用五穀做湯液和醪醴,方法是怎樣的?岐伯回答說:必須用稻米做原料,稻秸作燃料,因為稻米得到的天氣完備,稻秸得到秋令堅勁之氣。黃帝說:為什麼呢?岐伯說:稻米得到了天地的和氣,生長在高下溫和適宜的地方,所以它得到的天氣最完備,稻米至秋收獲,相應於秋收,伐取與時令相和,所以稻秸之質地也堅勁。
黃帝說:上古時代賢明的人制做湯液和醪醴,製成之後卻不使用,這是什麼原因?岐伯說:古代賢能的人,做湯液和醪醴,是為了以備不時之需的,因為上古時代的人們淳樸、恬淡、自然、安寧,患病較少而輕微,所以既使做成了湯液,卻是準備而不服用。中古時代,社會公德稍微衰落,人們不斷感受病邪,人體較弱,但還未至於真氣衰敗的程度,雖然時常因體弱而受外邪,但多病勢輕微,所以服用了湯液和醪醴之後,病人即可痊癒了。黃帝說:當今的人們,即使服了湯液醪醴,但病人不一定治好,是為什麼呢?岐伯說:現在的人們,僅僅服用湯液醪醴是不能治好他們病的,必須調製具有強烈毒性的藥物,攻治內腑,砭石針艾輔以外治,才能治好啊!黃帝說:有的病人經用針藥等治療後,弄得形體疲憊不堪,氣血衰弱,但仍不見效,這是什麼緣故?岐伯說:這是因為病人的精神氣血已經損傷,那些治法已不能發揮作用了。黃帝說:為什麼呢?岐伯說:針石是用來治療疾病的方法。但用在精氣衰敗,志意散亂的人身上,卻不能發揮它的作用,所以病不能治癒。
現在病人的精氣敗壞,神智散亂,營衛之氣也不能護持調和。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由於他們在生活上隨心所欲,以聲色味為樂,在精神上又憂愁煩惱,患得患失,以致於精神放縱毀壞,氣血營衛也失去了正常的運行和調和功能,所以說精神離去而疾病仍然得不到治癒。黃帝說:疾病剛開始滋生的時候,雖然極其微妙難測,但它必定首先要侵襲凝結在皮毛膚腠。
現在良好的醫生一經診察,就說疾病已經形成,而且還說病情比較嚴重,雖然用了針石,良藥卻不能治好。而且良好的醫生也都能掌握治病的方法,遵守治病的法度,對待病人都如同自己的親戚朋友一樣。病人的聲音每天都能聽到,氣色每天都能看到,然而他們的疾病就是治不好。為什麼不給他們早點治好呢?歧伯說:治病的時候是病人為本,醫生為標,如果醫生的診斷,治療與病情不相符合,那麼病邪就不會被征服,就是這個原因。
(道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