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16
- 最後登錄
- 2024-12-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655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10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廟前人頭高掛,廟內匾額立即崩落──西螺福興宮「莫不尊親」匾的神奇故事
「莫不尊親」四字,出自《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而「尊親」二字,則見《孟子。萬章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舊唐書。禮儀志五》:「大孝莫重于尊親‧‧‧‧‧‧數盡四廟,非貴多之道;祀逮七世,得加隆之心。」而「尊親」即是敬重父母親;「莫不尊親」,就是沒有人不會尊崇自己的父母或祖先的意思。即闡揚至聖之人內外行為,凡有血氣心知之人,沒有不尊敬他、親愛他的,所以說聖人之德可以與天相配。 另在《孟子。萬章章句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一詞也被運用來解釋孝道。
乾隆 40 年(1775)北港朝天宮「重修諸羅縣笨港天后宮碑記」書寫:「維天后聖母,海內外舟車所至,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無論是中國人、臺灣人所崇祀的神明,其成神之道就在成人之道,是一種俗世道德的自我完成,也就是成為「完全、完美的人」。 因此「莫不尊親」常被採擷教化民眾應效法成人者(聖人)或尊崇歌頌成神者(神祇)。
乾隆年間,西螺街規模逐漸擴大,分化出三部分,有市仔頭、街肚與街尾等處。乾隆 35 年(1770)街眾將位於街頭的福興宮遷建至位在頂、下兩市之間俗稱「街肚」的今址,當時福興宮前為販賣魚肉蔬菜的市集,設有公斗,形成西螺街的新商業中心。「莫不尊親」匾即是當年遷廟見證,由首事廖尚德、林倉光及鍾氏和等獻贈,可知廖、林、鍾三姓不僅為西螺地域當地大姓,也是當時西螺街上要角,積極參與廟務活動。西螺街歷年來亦遭遇多次焚毀歷程,而街民對於其中的歷史印象,多以「莫不尊親」匾的傳說,深刻流傳在每一個西螺民眾腦海中。這塊匾額提供集體記憶的歷史文本、物質象徵,透過傳說故事得以具體化、視覺化。
其故事概貌如下:
清光緒 20 年(1894)清朝與日本爆發甲午戰爭,翌年(1895)清廷割讓臺灣予日本。當時臺灣漢人以武裝勢力反抗殖民政權,偕同駐臺清兵與日軍歷時 5 個月的臺灣攻防戰,史稱「乙未割臺」、「乙未抗日」、「乙未戰爭」或「乙未之役」。西螺福興宮「莫不尊親」匾額傳說的背景,即發生於光緒 21 年、明治28 年(1895)9 月到 10 月在雲林縣之臺灣民主國抗日期間。
相傳,日本政府任命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為軍隊主力,於明治 28 年 5 月 29 日登陸澳底(今新北市貢寮區)吹響征臺號角,謀劃由北而南掃蕩抗日勢力。8 月 28 日近衛師團占領彰化城,9 月 1 日派遣追擊部隊進入今雲林縣。
抗日軍從北斗沿著東螺溪(舊濁水溪),屢屢暗渡謀襲日軍駐紮至田中內灣山麓的部隊,奪大砲搶槍械、擒日兵斬首級迭傳捷報;同時海豐崙(今彰化縣田尾鄉)陳戇番、南投的張圭,彰化田中前清秀才陳紹年,徐驤至後山卑南募兵 700 人前往雲林助陣。但長時間損耗人物力甚鉅,考量若要突破層層關卡兵臨彰化城難度甚高。因此,抗日軍乃回守西螺溪南岸之樹仔腳、西螺等據點,嚴陣戒備日軍強攻嘉義之計。
日軍因無法適應臺灣氣候,傷病嚴重,8 月 20 日新命陸軍中將高島鞆之助為臺灣副總督,擔任南進司令官直接攻佔臺南。9月 29 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統率近衛師團自彰化到嘉義鎮壓;10月 10 日第四旅團於今嘉義布袋登陸,自西方側面進擊;10月11 日第二師團自今屏東枋寮登陸,北上從鳳山一帶進逼,執行三方齊攻臺南城的戰略。
10 月 3 日至 5 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將近衛師團主力集合在永靖和北斗附近,趁著東螺溪溪水退降渡河,編組前衛隊、右側支隊、左側支隊、本隊往嘉義前進。從地理方位來說,兵分中、西、東三路::前衛隊(中路)10 月 5 日強渡西螺溪揮軍樹仔腳、莿桐巷,他里霧、打貓(今嘉義縣民雄鄉)及大莆林(今嘉義縣大林鎮);右側支隊(西路)10 月 6 日掃蕩西螺街續進土庫;左側支隊(東路)10 月 6 日劍指斗六,10 月 9 日三路集結欲攻嘉義城。
西螺團勇再度被號召和動員,並在黑旗軍劉永福及王德標的規劃下,由民團首廖景琛和黃丑共同扼守西螺街,領導民勇約 1 千人駐守。
相傳,當時西螺地區抗日義民勇士揭竿而起,不畏強權奮勇抗敵。日軍採迂迴戰術,派間諜分三路刺探情報,遭西螺義軍捕獲,並將首領首級取下,懸掛在福興宮廟門前。當時「莫不尊親」之匾額突然墜地。義軍警覺畏懼,立即改將二顆人頭、二面義旗,改懸掛於三山國王廟前(為今日西螺分局)。當乾隆年間所立之「莫不尊親」四字古匾掉落時,其中「親」字墜地,立即分裂成三塊,呈現「立」、「木」、「見」三字。在場一位白髮老人指出:「木能生火,亦能剋土,此為五行相剋之理。再者『木』即由『十』、『八』組成,故『立』、『木』、『見』三字意指十八日西螺將有大火,恐將淪陷。」
由於媽祖示警,街上眾人才能奔走他處,免於一難;相傳當義軍將人頭與義旗移至王爺廟前時,前殿牆壁也立即剝落,警示災難即將發生;果不其然,當日軍進入西螺後,看見人頭懸掛在王爺廟前,當即焚街毀廟。
本則傳說雖有部分符合歷史事實,但也有許多遺漏與有待挖掘之處,此次西螺福興宮所出版之《西螺福興宮莫不尊親匾研究》專書,除採用科學分析探討莫不尊親匾額的保存現況與古物價值分析外,在相關歷史細節方面,也做了許多探討,尤其針對日軍如何攻陷西螺,以即西螺義勇的集結與消失,乃至於事件過後集體社會的結構性失憶等課題,都做了相當細膩的分析,讓古物的科學研究,也充滿歷史故事的思考,無論是對抗日史或是對古物、宮廟故事有興趣者,都能一讀。
(民俗論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