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08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00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是“三官手書”,更是道教懺悔觀
在宗教學中往往非常強調每個教徒個人的宗教體驗,只有歷經過某種具有神秘性質的宗教體驗,才能加強人們的信仰基礎。這份宗教體驗在不同的教派和人們身上均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縱觀世界範圍內的多種宗教,唯有懺悔這一行為是所有宗教信仰都必須要進行的儀式。
提起懺悔,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會想起基督教徒向神父懺悔的景象。《福音書》中說:“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在其教理教義中認為,教會和神父具有赦免人們身上罪過的職能,只要人們誠心懺悔,就能得到赦免。所以基督教的教堂中都會設立告解室,來求赦的教徒在告解室的一端,神父在另一端,彼此都看不到對方,在保證了個人隱私的前提下,使得教徒敢於大膽說出自己的罪過。這是世界宗教中最典型的懺悔行為,人們在進行自我懺悔、自我反思的同時,也會因為放下了過往過錯的負擔而開始新的生活。
相比具有成熟懺悔觀和懺悔行為的西方宗教,東方宗教給人們的印象似乎更傾向於某種神秘主義和儀式化,卻少有讓信徒直接進行自我懺悔的內容。如果產生如此觀點,則是對東方的教義並不熟悉。其實懺悔一直都是道教修行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在法會壇場的最後送化階段,有一段名為“大贊”的唱詞,曰“焚香禮拜謝神恩,求懺悔罪滅福生”。道長們為信士舉行陰陽法會,首先的一點要求是對神明的真心信奉。道家強調的信仰,不僅僅是對祖師玄妙神力的信奉,更是在教導人們應該謹記祖師的諄諄教誨,並以此為戒來規範自我的修行。修真的過程,正是在一點點去除掉日常生活中誘惑和欲望,唯有不斷地反思自我,才能夠為日日精進打下前提。所以“求懺悔”,本身代表的便是對修行和信仰的渴求。《後漢書•劉焉傳》注引《典略》說:“(張)角為太平道,(張)修為五斗米道。太平道師持九節仗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道教所宣導的宗教懺悔行為其實是可以追溯到天師道的設立初期,並且當時的懺悔還具有治病的功效。
早期天師道在行化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稱為“靖室”。此靖室,亦稱靜室,這個神秘的房間和基督教會中的告解室有類似的功能。陸修靜在《道門科略》說:“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誠之所。其外別絕,不連他屋。其中清虛,不雜餘物。開閉門戶,不妄觸突。灑掃精肅,常若神居。唯置香爐香燈章案書刀四物而已。”前來祈求的信士會被專人引導進入靖室,天師道中的祭酒會為信士講解《老子五千文》,又命人為其施以符水法咒,信士本人則需要把自我罪過謄寫在紙上,取三份,“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以此為稟報天地水三官的文疏,祈求神明能夠幫助信士本人消除身中災障。在這一整套通過向神明懺悔而祈求消災滅障的儀式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便是奉于天地水三官的“三官手書”。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對三官大帝的信仰可以溯源到遠古時期,而人們在虔誠禮拜神明的過程中進行自我懺悔往往也是產生信仰力量的源泉。而書寫並上奏“三官手書”,便是要求信士對自我的行徑進行悔過,並上報給神明,通過真心懺悔而得到神明的赦免。
其實“懺悔”是早已經印在中華文化骨子裡的內容。不論是儒釋道哪一家的思想中,都不缺乏對自我反省的要求。儒家強調“三省吾身”,佛家借清規戒律來滌蕩身心,這都是懺悔的不同表現形式。在道家中,懺悔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適於普通大眾閱讀的勸善書,二是法師在壇場上使用的各種章表文辭。
勸善書是道教首創的概念。不論是在最早的勸善經典《赤松子中誡經》還是被大眾熟知的《太上感應篇》中,均提出了“功過格”的概念,即人們可以根據每天善行、惡行的多寡自行記錄在冊。經文中提到,每日有司過之神會根據人們的功過來做福壽上的計算,“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有了這等畏懼後,人們才會因此去反思自己行為的對錯,這便是適用于每一個普通大眾的懺悔形式。懺悔的意義不在於去計算自己做了多少錯事,而在於能夠從每一日的計量中明白錯的根源是什麼,從而為之後的行為提供規範、敲響警鐘。《感應篇》中又言“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道教的懺悔不是單純地希求神明能夠赦免罪過,而是更加鼓勵人們以善行的力量來改變因曾經的錯誤而造成的惡果,從而積功累行,證聖成真。
而在道教的法壇上,高功稱職文(法師在向天庭中的神仙表明身份以及秉奏祈願的一段說辭)中有一句話叫“三業六根之過咎,道前鹹滅”。三業指身、口、心三重業障,六根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人們之所以需要懺悔,是因為我們受到自己七情六欲的牽引,很容易犯了身業、口業與心業。《清靜經》曰“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唯有做到身心真一,消除因遍染六塵而造成的身心口上的妄為,才能以清靜之體而感格神明。所以道教宣導的懺悔不僅僅是一種悔過,其更像是一種滌蕩身心的潔淨過程,唯有一念純真才能夠使神明施加於自己的護佑、法師施加于自己的符水法咒發揮出更大的效用。
基於對自我行為的悔過,人們才會心生善念,進而以清靜法身來感召神明,從而得到諸神擁護的福邸。一些醫學理論家單純地認為,懺悔只是通過簡單心理療法來改變實際行動,這其實是對道教宗教儀式的極大誤解。道教早期在書寫“三官手書”的同時還要加上專人的法咒施用後,才能夠起到治病功效,這是建立在自我懺悔而得清靜之體和向善之心基礎上的功效。自我清靜為本,符咒法術為用,二者不可缺一,唯有內外兼治,才是最根本的度人之法。
(道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