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16
- 最後登錄
- 2025-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3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210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月府結璘皇君妙果素月天尊
至心皈命禮
大羅天上,七寶苑中,秉金水之精華,姿容綽約本坤儀之柔順,瑞相端嚴,開玉燭之神光,家沾清澤,鍊紫房之靈藥,人錫長年,雖朓朒而真體罔虧,任滿盈而明輝不溢,考核諸仙之升降,秉正無私,主持司祿之權衡,錫恩靡忒,命玉妃而滋甘露,催開萬谷春容,諮青女而降玄霜,收斂千倉秋實,恩敷三界,化被天人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月府太陰結璘皇君,寶光幽照妙果素月天尊
太陰星君即為月神,俗稱“太陰娘娘”。又叫月光娘娘、太陰星主、月姑等。八月十五日中秋為娘娘的誕辰,其對年記歲月,干支變化朔望晦明有著密切關係,故甚為民間所崇信,亦為奉道修真者所崇奉。
《洞淵集》卷七:「月宮太陰之精,皇后大臣之象。月中帝君、仙官、神吏萬眾,皆修結璘奔月之道。月為廣寒洞陰之宮,自然化生青華紫桂之林,亦曰降林枝業玉蘭,神仙採食華食,壽同日月,昇入玉清。魄精之炁化生玉兔,一月一周天。月宮太陰帝君,下管五嶽、四瀆、五湖、四海、十二溪水府、並酆都羅山百司,常以三元日冥官僚佐皆詣陰宮死籍,月魄常泛十華之彩,光瑩萬國,月名結璘。」以月亮為陰精,稱其為「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
明代章潢圖書編有夕月祝文曰:嗣天子禦名敢昭告於夜明之神,惟神鐘陰之精配陽之德,繼明於夕,有生共賴,暨惟五星,列宿咸司下土,各有攸分,眇予之資,仰承帝命,君此生民,茲者時維秋分,受遵典禮,以玉帛性醴之儀,同修常祭於神,惟神歆鑒,福我拜民尚享。
在民間太陰星君有較普遍地供奉。我國古代男女熱戀時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禱太陰星君。有些分離的戀人也拜求太陰星君祈求團圓。
中秋(農曆八月十五日)成為節日,是在隋唐之時。中秋節,又名月夕、月節、端正節、八月十五、八月半、仲秋節、中秋節、團圓節。而此節日與道教信仰有關的信俗活動主要有拜月和祭土地神。
拜月,也稱祭月、禮月和供月,是一種禮拜月亮的信仰風俗。作為中秋節俗的拜月活動大體形成于唐代,但秋夕禮月則是古之有之。秋夕禮月即是在秋分的晚上祭月。民間信仰以月為月神,稱月神、月姑、月亮姑娘。道教尊稱月神為“太陰星君”,其聖號全稱為“月府結磷皇君妙果素月天尊”,其宮闕為垣下、素曜大宮。農曆八月十五為太陰聖誕。是月夜月升時,道教宮觀要設壇祭月。
崇拜太陰星君,在中國由來已久,在世界各國也是普遍現象,這是源於原始信仰中的天體崇拜。在 太陰星君黑夜中,月亮給人帶來了光亮;月色朦朧,又會使人產生許多遐想,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因此產生。太陰星君較普遍地為民間供奉。我國古代男女熱戀時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禱太陰星君。有些分離的戀人也拜求太陰星君祈求團圓。
我國有許多少數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風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動,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尋求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永結同心。關於月亮的神話由來已久。
在中國民間,至今仍保存了八月十五(中秋節)拜月的風俗。一般以月餅、瓜果、豆腐作為供品,一些地方在祭拜時還要念《太陰經》和《太陽經》,以祈禱月神保佑全家興旺平安。
民間拜月的方式很多,或者向月亮跪拜,或供月光神榪,還有以木雕月姑為偶像者,但都是把神像供(或掛)在月出的方向,設供案、擺供品,拜祭之。《帝京景物略》、《帝京歲時紀勝》、《夢粱錄》等古籍均有拜月風俗的記載。至清代,拜月仍是一項國家祀典。
除祭拜月神信仰風俗外,還有祭祀土地神之舉。土地,古稱“社神”,為中國舊時信仰的村社守護神,即管理有限地面的神。《孝經緯》曰:“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禮記•郊犧牲》亦曰:“地載萬物,天垂萬象,取財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春秋時即有祭祀土地神的儀式。祭祀土地神日期,稱為“社日”。秦漢以後,社日一般分為春社和秋社。道教形成後,吸收民間信仰,列土地神于神仙譜系之中。其經書中,亦稱太社神、土翁神、土母神等。而八月十五,正好是秋收之後,為謝神恩便祭祀土地之神,成為中秋節的活動內容之一。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