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38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用道學知識告訴你世界的起源
天地初始,萬物方生,在中國傳統神話故事中認為,宇宙的雛形是一個形似於蛋狀的混沌物體,身處其中的盤古做了開天闢地的壯舉,才有了我們目之所及的天地山川。在近現代科學觀點的審視下,人們普遍認定宇宙起始於一場大爆炸,並且我們現在的宇宙還在不斷向外擴展。
對人類文明的溯源,是世界上所有宗教和思想學派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道教亦不例外。與其他宗教相比,道教並沒有把世界的起源追奉到某一位神靈的身上,更不認為宇宙的產生是某種意外性的偶然。與之相反,道教先祖自古便秉持著非常客觀的觀點去看待世界,他們所提出來的宇宙生成說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1.對天崇拜,強調天人合一,只有合德之君才可配天命。
中國人自古以來便強調“天人合一”的概念,認為人間社會的所有規則和秩序都與“天”有關,因此“天帝”的位置在人們心中很重要。但“天”或“天帝”,並不是單指某個具體的神明。馮友蘭先生認為,在最初的天命神學中“天”具有三個不同層次的概念:一是指具有人格和意志的某位至上神;二是指自然界的客觀之天;三是指與人類社會有關的受理性和法則支配的天,或者稱天道。正是同時具有了這三重意義,傳統的“天命觀”便把無形的神、客觀的自然界和具有主觀思維意識的人這三者聯繫在一起了。
在天命觀的主導下,人們認為想要契合天命,必須要具有很高的德行,只有合德之君才足以配天命,才能成為天帝之子統禦萬民。因此“德”,便成為了人世間的秩序之“天”,是主導人們日常生活的最高準則。從對天的崇拜進化到對德的尊崇,恰恰說明人們的社會意識開始覺醒,並且致力於建造一個更理想的人類社會,“人”在世界法則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
2.老子提出的“道”,是囊括整個宇宙的終極規則。
在對“天”的信仰中,包含著原始宗教的萬物信仰。但這並不足以解釋世界的生成過程,如果天是萬物的主宰,那又是什麼生了天呢?老子提出了一個更具概括性的概念,即“道”。老子認為,不論是神明世界、自然世界還是人類世界,都受到某種更具有合理性的法則或理念的支配,這個法則便是“道”,或者說是“強名曰道”。在老子的觀點中,道是“有”和“無”的結合。“有”即是有形世界的起始,“無”則是有的源頭。天地萬物始終處於有與無的相互轉化的過程中,因此我們的世界才有了變化和生滅。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生化而成的。《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空虛混沌的“道”的世界中,其唯一所包涵的便是元氣,元氣又分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交感沖和才化生出天地萬物。但道的運行並不是有意去生化萬物,而是自然而然的結果,因為道本身也遵循著“道”的法則運行,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的。所以並不是道生萬物,而是萬物秉道而行的自生論。天地萬物均有其自身生滅的過程和規則,並不需要受外物的影響和控制。老子提出的“道”的觀點,首次超越了人的主觀意識,而把宇宙的生成作為客觀運化的結果呈現出來。
不僅如此,在老子的觀點中還認為,既然自然和人都要遵循“道”的原則,那麼人類通過清淨自守、絕聖棄智的方法,就可以達到與道合一的大境界,體悟到天地運行的妙理。只有做到如此境界的人才可以稱為“聖人”。
3.萬物起于“水”和“氣生說”的觀點影響至今。
在老子之道的基礎上,從戰國一直到秦漢之際的道家學說的宣導者們又提出了大一生水和亙先的宇宙生成論。
大一,原作太一,是指比“大”還要多。“大一生水”的說法源于郭店出土的《老子》本的一篇序言,文中提到的貴柔、尚水的說法都和老子提到的“道”的概念相一致。
大一生水,水反輔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天地複相輔,是以成神明。神明複相輔,是以成陰陽……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時。周而又始,以己者為萬物母。——《大一生水》篇
《大一生水》篇中的這段論述,非常明確地提出了萬物源于水的觀點。而老子曾提出水“幾近於道”的觀點,“大一生水”的宇宙說則直接秉承了老子“道”的思想,且更把虛空的道具體化為自然界中具體存在的物質,這正是其進步之處。
萬物起于水的說法,在古埃及《亡靈書》中也曾被提及,並且現代的科學觀點也同樣認定水是物質世界起源之一,足見數千年前道家學派思想的超前性。
與水生萬物相對的,另有出於《亙先》一文的氣生說和自生論,這也和老子提到的道生萬物的觀點一脈相承。《亙先》一文最初見於李零教授從“上博簡”中整理出來的一篇道家古佚書,此書上半部分通篇都在論述宇宙生成論。亙先,又譯作“恒先”或“亟先”,是指在宇宙萬物尚未生成之前一直存在的最初本源,也便是老子說的道。
《亙先》一文中,對老子的“道”提出了更具體的解釋,即“無有(沒有具體的形狀)”、“樸(沒有具體的名稱)”、“靜”和“虛”四個概念,並且認為亙先是“自厭不自牣”,即天地初形時期的內部是充足卻不壅塞的氣,因為在膨脹和擠壓的相互作用下,才逐漸依次產生了域、氣、有、始和往,即空間、無形、有形、起源和時間的概念。這和老子以橐龠比作天地運化的說法相一致,他們均認為天地萬物的形成依賴於氣的運化,氣又是靠著相互之間的轉化而有了清濁之分,最終清者為天濁為地,由此才開始有了陰陽和天地。
《亙先》一文認定“氣是自生,亙莫生氣,氣是自生自作”,即是說氣自始至終都存在著,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因其自生,所以才又合了老子所提到的道化生萬物的觀點。
不論是把水還是把氣作為物質世界的起源,先賢們都強調著一點:這些基本物質雖生萬物,同時又寓於萬物之中;道生萬物而寓於物,物質世界生於道同時又有載道的功能。我們當下的所作所為也都會對整個世界產生影響。因為世界囊括你我,而你我又組成了世界,正是因為其客觀性和聯繫性,才使得道家宇宙觀能夠超越時代而存在。
(道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