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84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青牛,毛驢,麋鹿 | 為什麼道教神仙的坐騎總是如此個性?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謝絕勳章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醫療天使勳章 藝術之星 美食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12-31 00:32:4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青牛,毛驢,麋鹿 | 為什麼道教神仙的坐騎總是如此個性?

過年,對中國人而言,意味著團圓。無論是在外打拼的異鄉客,還是求學于外的學子,平平安安回家過年是最大的心願。隨著現代交通業的發展,人們出行方式逐顯多樣化,出行時間也大大縮減,很大程度上拉近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

面對“天各一方”的距離,人們特往往羡慕神仙們可“駕鶴飛天”,一去幾萬里。本文講述幾位道教中神仙的坐騎和其形象來源,以此為你的旅途增添幾分樂趣。

青牛:代表長生


古代中國人相信,任何東西只要存在到了一定的年紀,吸收了足夠多的精氣,就會變成妖怪。《搜神記》卷十九記載孔子講過的一句話:“吾聞物老,則群精依之。……夫六畜之物,及龜蛇魚鱉草木之屬,久者神皆憑依,能為妖怪。”這可能是後人偽託孔子說的,但不管孔子是否真的講過這句話,它都表明了古人相信老物可以成精。

東晉道士葛洪《抱樸子•對俗》記載:“雲千歲松樹,四邊披越,上杪不長,望而視之,有如偃蓋,其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羊,或如青犬,或如青人,皆壽萬歲。”就是說,松樹長到了一千歲以後,其中就會產生出妖怪,其外形或者像青牛,或者像青羊,或者像青犬,或者像青人,它們的壽命又能長達一萬歲。《太平御覽》卷886引《玄中記》曰:“千歲樹精為青羊,萬歲樹精為青牛,多出遊人間。”卷900又引《嵩高記》曰:“山有大松,或千歲,其精為青牛。”這幾條記載雖然在細節上略有矛盾,不過大體還是相同的。《史記•秦本紀》正義引《錄異記》云:“秦文公時,雍南山有大梓樹,文公伐之……樹斷,中有一青牛出,走入豐水中。”


至於青牛是怎麼成為老君坐騎的,想來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道教的終極追求是長生不老。青牛是由千年的樹木化成的妖怪,本身又有一萬歲的壽命,簡直是超級長壽的象徵。《抱樸子》也是將青牛和其它一些代表長壽的動物(龜、鶴、蛇等)放在一起談論的。所以騎青牛是表達的是“長生”的意思。除了太上老君以外,葛洪在《神仙傳》卷10中還談到一個叫封君達的仙人,也是乘青牛,道號青牛居士。

第二,太上老君81化,曾經化為老子。東周的時候老子眼見周皇室衰微,各地諸侯崛起,天下即將大亂。為了躲避戰亂,老子西出函谷關,從此下落不明。當然,老子不可能走著出關,肯定要乘坐交通工具。東周時,馬極為名貴,普通人出行的交通工具多是牛車。《初學記》卷七引《關內令傳》云:“老子度函谷關,乘青牛薄板車。”這很符合當東周平民的出行條件。《列仙傳》卷上也說,老子乘青牛出關,但沒有特別提到薄板車。

第三,老子崇尚自然,青牛是樹木之精,正好與老子的哲學思想匹配。且老子提倡一種無為、悠閒的生活態度,牛正是一種行動慢悠悠的動物,從這點上看也和老子十分搭。在許多繪畫作品中,老子都是騎在牛背上,一幅怡然自得,與世無爭的模樣。想像一下,要是老子的坐騎換成一匹雄赳赳氣昂昂的駿馬,那樣的畫面豈不是非常不協調?

毛驢:清貧樂道


八仙之中,張果老是倒騎毛驢。據記載,張果老實有其人。他本名張果,號通玄先生,坐下一驢,可折疊,藏於巾箱,用時拿出,可日行數萬里。

張果老何以倒著騎驢,究其原因,說法很多。筆者非常推崇“萬事回頭看”的解釋,道出了一番人生道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道教神仙傳說,在現在看來,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驢作為古代生產、交通工具,較為常見。比起其他神仙的青牛、老虎、麒麟等,驢更加貼近人們生活。驢伴隨著張果老親民的神仙形象出現,還與驢的另外一層文化意義有關:文人愛驢。

魏晉時期,文人雅士愛驢成風。《世說新語》中:“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遊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說的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生前愛聽驢叫。曹丕為寄託其眷慕之情,在葬禮上與眾人相約學驢叫為其送行。可見,魏晉之士的行為確實讓今人匪夷所思。

到了唐朝,李白、杜甫、李賀、賈島等一大批詩人都以騎驢為尚。其中也因為騎驢本身是一種清貧樂道的狀態,被文人推崇。

《贈閭丘宿松》
李白

阮籍為太守,乘驢上東平。
剖竹十日間,一朝風化清。
偶來拂衣去,誰測主人情。
夫子理宿松,浮雲知古城。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杜甫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明代的張岱在《夜航船》裡記載,孟浩然情懷曠達,常冒雪騎驢尋梅,曰:“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在文人的演繹之下,騎驢也變城了“歸隱”的代名詞。

文人書畫之中,都以騎驢為意象抒發自己的情懷。到了近現代,文人騎驢的風尚不減,朱自清、梁思成、林徽因、梁實秋都在生活之中以驢為伴,可謂有魏晉遺風。

可見,神仙騎驢的形象,本身就是人們寄託著一種飄逸與灑脫的處事態度和清貧樂道的生活狀態。

鹿:吉祥如意


道教神仙中,有位白須老翁,可謂是“慈顏善目、和藹可親”,其坐下常以鹿,這便是福祿壽三星之一的壽星。鹿,是長壽的象徵,常與壽星為伴,以祝長壽。

《抱樸子》雲:“鹿獸千歲,滿五百歲則失其色白。”《述異記》亦云:“鹿一千年為蒼鹿,又五百年化為白鹿,又五百年化為玄鹿。”

鹿性情溫順,安于自然。人們將理想生活願望與鹿的自由於天地間、悠然自得的生存狀態相聯繫。《莊子•天地》中有載:“至德之世,不尚賢;上如標枝,民如野鹿。”


除此之外,鹿在楚文化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楚地盛產麋鹿,《山海經•中山經》記載:“荊山,其獸多閭麋鹿”。先秦時期的雲夢澤地區,水草肥美,為麋鹿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屈原在《楚辭•九歌•湘夫人》中有:“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在楚國,鹿已是士大夫們爭養的寵物,其風潮可與現在養貓、養狗相比。

在《考古學論文集》中,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大墓,出土距今6400年前的人骨伴葬有蚌塑龍、虎、鹿圖案。引用《抱撲子》和《道藏》中的《太上登真三轎靈應經》裡面對道士使用龍虎鹿三轎的記載,認為濮陽蚌塑龍虎鹿圖案,就是道教“三轎”的淵源:“道教的三轎主要是作為上天入地的乘騎工具,原始的道土,用蚌殼擺塑的龍、虎、鹿也是他們召喚使用的三轎”,明確指出了二者的源流關係。

《太上登真三轎靈應經》:“夫鹿矯者,常也。能助奉道之士,日行千里。遇鹿者,能採靈芝,自知其方位遠近。鹿到有靈芝處地上,其鹿自經三遭,其芝草自不能走之。而依法採食,其靈芝自得,長生不死。如不得此法,其靈芝不能服矣。”


總結

道教神系龐大,其中還有如老虎、麒麟、白鶴等坐騎形象,在此不能一一列舉。神仙坐騎作為神仙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精神信仰息息相關,並在新的歷史環境下,煥發出新的文化意義。如上文老君坐騎青牛代表的“貴生長壽”,張果老倒騎毛驢中“清貧樂道”,鹿所代表的“吉祥如意”,都是共創和諧社會的民間精神來源。

隨著我國高鐵、民航、陸路交通的發展,雖然不是神仙們日行萬里,卻在很大程度上讓人們出行變得更加便利。

(龍虎法脈)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喜歡喝點小酒,藉著酒後微醺,釋放心中的壘塊。有時太過了,就睡著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4 20:0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