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38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楊朱:他師承老子,卻被孟子罵作是“禽獸”
古聖人孟子曾說過:“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意思是說,當時全天下的學說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兼愛、非攻而著稱的墨家學說,一派則是以貴己為首要目標的楊朱學說。儘管占盡了半壁天下,但孟子卻對墨子和楊朱兩個人的學說思想都不贊同,他甚至放下了文人的斯文,用極盡惡毒的語言罵道:“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被孟子罵作“禽獸”的楊朱,和道家有莫大淵源,有記載說他是老子的弟子,因他的思想學說上承老子、下啟莊子,因此更被認定為是連接老、莊兩個時代的傳奇人物。
楊朱:孟子口中的“一毛不拔”說的就是他。
談起楊朱,最容易和“一毛不拔”這個成語聯繫起來,這原本便是孟子對楊朱的大諷刺。
當時處於戰國時期,天下戰亂紛爭,人民生活朝不保夕。作為有文化的知識份子階層,根本無力也無法耕種田地,所以不得不投靠權勢以求自保。然而社會動盪,生存已經成為難事,所以墨子和楊朱針對當時社會時弊提出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學說。墨子認為,普天之下的所有人只有相互平等去愛對方,不分親疏遠近,才能換來世道和平。這便是“兼愛”“非攻”的思想。楊朱則認為,只有每個人更看重自己的生命,不會為了利益去做出自我傷害以及傷害他人的事情,只要人人都可以這樣做,一樣會得到社會穩定的理想結果。這是楊朱提出的“貴己”的學說。
關於楊朱的學說,《列子•楊朱篇》中曾記錄道:
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楊朱篇》
由此可見楊朱是非常注重自身權益的,他還說:“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不去之”,即每個人都只應該擁有並珍惜本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要去奢望他人的,由此才能天下大治。但這樣的觀點在孟子眼中卻是大逆不道的。孟子認為,楊朱把自己的地位看得過於重要了,甚至超過了君王和天下。於是孟子便斷章取義認定楊朱是一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吝嗇鬼。
孟子認定的楊朱形象,同樣出於《列子•楊朱篇》,文中記載了一則楊朱和他的學生禽骨釐的一段對話:
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禽子曰:假濟,為之乎?楊子弗應。
當禽子第一次問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的時候,楊朱認為這樣的問題實在荒謬,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禽子又說,這是一個假定的問題。但楊朱更認為這假定本身就有問題,所以轉身不回答,或者是覺得根本不值得回答。這就為孟子找到了把柄。在孟子看來,楊朱是被禽子質問地無以回答。為了救濟天下,哪怕拔他的一根毫毛他都不願意,所以孟子認定楊朱是一個切切實實的“一毛不拔”的反面教材。
實則,這只不過是孟子斷章取義的理解,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楊朱與此形象完全不同。
貴己說:一個人難道比一個國家還重要嗎?
接著上面的故事,禽子把老師質問一番後,卻遭遇到了他的師兄弟孟孫陽的反駁。孟孫陽先問禽子,假如有人要傷害你的皮膚,然後你就可以得到黃金萬兩,你願意嗎?禽子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沒問題。孟孫陽又問,假如砍下你身體的一部分,來換一個國家,你願意嗎?禽子猶豫了。夢孫陽解釋說,雖然一根毫毛和皮膚、和身體比較顯得非常微小,但皮膚和身體都是由一根根毫毛彙集起來的。你輕視了一根毫毛,推少及多,自然也就等於輕視了自己的身體。那又為什麼用你身體的一部分換一個國家你卻不願意呢?
很顯然,孟孫陽比禽子更得老師思想的精髓。也正是在這一問一答的背景下,楊朱提出的“貴己”學說便具有了超越性。只要人人都不損一毫,不為了利益和欲望去相互爭奪至頭破血流,天下就再沒有戰事。楊朱還說:“不橫私天下之身,不橫私天下物者,其唯聖人乎!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這是最典型的天下為公的理念。楊朱真正反對的是,社會對個人應有權利的踐踏,一切社會道德規範都不應該建立在侵害個人合理自由的基礎上。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黃宗羲說過一句話,“使天下之人不得自私,不得自利,而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這正是對楊朱思想的最好解說。
道家祖師:師承老子、後啟莊子,最終卻隱逸在歷史的故紙堆中。
楊朱不但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有治國之略的大才,但遺憾的是他一生並沒有著述流傳下來。楊朱的故事多集中在《莊子》《孟子》《韓非子》和《呂氏春秋》中,關於楊朱最詳細的記載則推《列子•楊朱篇》。
《列子》本是一本道家學說著作,在《楊朱篇》中記載認為楊朱是老子的學生。《莊子•應帝王》篇中也有陽子(即楊子,楊朱)見老聃的說法。《道德經》提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便有告訴人們要知足、莫要外求過度的意思,楊朱所提倡的學說思想和老子“道”的思想不謀而合。
《淮南子•泛論訓》中論述楊朱及其學派思想時提到“全真保性,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楊朱一派所提倡的“全真保性,不以物累形”便非常契合道家學說。但為什麼孟子卻要接二連三否定這一學說呢?
原來,孟子認為楊朱和墨子的人生觀都不符合“孔子之道”,即從愛自己的親人進而推及到愛他人、愛天下的“仁愛觀”。與墨子的“兼愛”不同的是,“仁愛”之愛是分先後和等級的,而楊朱的愛自己的觀點更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完全背離,所以孟子認為楊朱和墨子都背離了儒家忠君孝親的宗法倫理,甚至為他們冠以無父無君的大帽子,認定他們是異端邪說,並號召天下所有學聖人之學的人們要“距楊墨”。
楊朱學派的觀點雖然宣導“貴己”“重生”,但卻並不是孟子所認為的極端個人主義。楊朱和他的弟子們認為在貴己的基礎上,還要不損害他人的利益,並且對自己本身的欲望也要有所節制。楊朱有一個名叫子華子的學生,他曾說:“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迫生不如死。”這句話鮮明地體現了道家重生的思想。句中的“迫生”,是指自己的個人情感和欲求都不能得其所宜而被迫屈辱為生,認定這樣的生存還不如死亡。而之後的莊子也曾對前來勸誘的使臣說,與其為了一國利益而放棄自由,倒不如在山野田林之間遊目騁懷更讓人嚮往。從老子到楊朱再到莊子,道家思想中的精髓以“自然”“貴己”和“逍遙”三大不同的概念而傳承下來。
遺憾的是,儘管這樣一位大思想家在當時佔據了非常重要的社會地位,他一生弟子無數,死後卻無半點自己著作的文字留世,沒有人繼承他的衣缽,甚至連他具體的生卒年月都無法考證。在歷史的故紙堆中,楊朱和他的學說思想被誤解了數千年,而他本人卻只給後人留下了一段傳說去瞻望。
(道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