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38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童河 徐瑞憲
童河
徐瑞憲
年代:1999/2010
尺寸:依場地而定
媒材技術:機械裝置
類別:綜合媒材
徐瑞憲1999年創作的《童河》,將經過灌模及兩三回釉藥上色、素燒成型的64艘瓷船,作為童年記憶的載體,透過馬達帶動精準計算的機械構件,於往復轉動之際發出沙沙聲響。「一張紙能帶給我們多少快樂?」徐瑞憲著手構思這件作品時,腦海不斷蹦出這句話,而重新面對孩提時代的自我時,放水流的過程亦是「心靈上的一種解放」。這件作品亦具有另外一層意義,透過藝術語彙去架構與生命經驗緊緊契合的「信義計畫區演變史」,他藉《童河》為一種介質,讓觀者感受與自我、與自然締結,最單純素樸的快樂。且無疑地,這是一部將人文、記憶與情感連結為一的自傳性作品。(節錄:吳思瑩/典藏目錄2021)
藝術家簡介:
徐瑞憲,1966年生於臺灣臺北,1992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畢業,1997年取得法國國家高等造型藝術表達文憑。為臺灣機械動力類型藝術的代表性人物,正如其接受作家李維菁的採訪時曾說的一句話:「在這些冰冷的金屬當中,我總是能觸碰到一些溫暖。」(李維菁,2000)其擅以冰冷、規律、精準的機械語言,表現其生命中那抽象卻深刻的感性記憶。 徐瑞憲不僅為臺灣動力機械藝術領域的先驅者之一,更是少數自繪圖設計、打磨到焊接都親手製作的藝術家,作品中手工打造的痕跡歷歷可見。
在徐瑞憲作品〈童河〉中,藝術家以馬達、齒輪等零件,製作出64個緩慢左右擺動的機械主體,並於其上分別安置一艘白色紙船造型、以燒陶製成之陶船,陶船隨著機械規律的擺動著,就猶如童年於河邊放玩紙船的記憶再現。緩慢的律動加上龐大數量以及彼此錯落擺動所造成的視覺強度,同時搭配如潺潺流水般的機械運動聲響,形成一種機械卻似有機、單看靜逸悠長整體卻感無奈不安的氛圍。並以此呼應對某種童真逝去的追憶與無奈。而〈作家的船〉則為徐瑞憲的第一件機械裝置作品,其以偏心軸原理,透過馬達帶動鐵製圓框以及自圓心延伸而出之軸桿,並於每根軸桿末端處各嵌有一根羽毛,整體機械運作時,羽毛與地面磨擦所形成的不斷起伏擺動,便似如一支支不斷猶豫遲疑的「作家之筆」。此作結構簡單卻意境深長,藝術家以此不斷立起又傾倒的羽毛意象,借喻藝術家於創作過程中面對瓶頸或靈感枯竭時的無助與徬徨。
文出:臺北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