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38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西華法師——成玄英
成玄英,字子實,唐初道士,傑出的道教學者,道教理論家 。陝州(今河南陝縣)人。曾隱居東海。貞觀五年(西元631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師,加號 “西華法師”。唐高宗永徽(西元650-655年)中,被流放到鬱州(今江蘇連雲港 市雲臺山)。
成玄英精研《老子》《莊子》之學,著有《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 疏》和《南華真經疏》。他在注疏中著重闡發“重玄”思想,是重玄學派的代表 人物,使“重玄之學”成為唐朝初年道教哲學的一大主流。
成玄英繼承了先秦兩漢老莊學與魏晉玄學,並且通過認真嚴密的理論分析,建立了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包含本體論、存在論、方法論、修養論、心性論、意義論的完整哲學體系,實現了相當於先秦兩漢老莊學與魏晉玄學的老莊學的第三期發展。標誌著道家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道教在偏離道家之後,又在一個更高的基礎上向道家回歸。作為隋唐時期重要哲學思潮的重玄學,是繼先秦老莊哲學,兩漢黃老道家、魏晉玄學和神仙道教之後道家哲學發展的重要階段。這是成玄英李榮等道教信仰對老莊的傳統回歸,使道家負的或否定的方法傳統,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揚光大。
近代學者 蒙文通先生稱:道家之學,“唐代前期,首推成、李。”
思想與著述 :
成玄英闡明、發揮“重玄之道”,深化、擴大了道教的哲理性,他 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玄”是“不滯”(類似 於不執著)的名稱,不滯於有、也不滯於無,是謂“玄”。他說:“玄者深 遠之義,亦是不滯之名。有無二心,徼妙兩觀,源乎一道,同出異名。異名一道,謂之深遠 。深遠之玄,理歸無滯。既不滯有,亦不滯無。二俱不滯,故謂之玄”。所謂重玄,即 “玄之又玄”:“有欲之人,唯滯於有;無欲之士,又滯於無。故說一玄, 以遣雙執。又恐行者,滯于此玄。今說又玄,更祛後病。既而非但不滯於滯,亦乃不滯於不 滯。此則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2、一切有形之物的名字都是假名, 而無形之物(如“道”“自然”等)不能視為假名,道是自然之理, 使萬物自然而然的生成。人的主觀心識與客觀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
3、 “道”本性靜,眾生皆可修道,只是得返本歸根,靜心養道,方能證得正果。 認 為“靜是長生之本,躁是死滅之原”,“靜則無為,躁則有欲。 有欲生死,無為長存”。修道者應該“去躁為靜”,無欲無為。怎麼樣才能 做到“無欲無為”呢?就是擯棄功名利欲。他稱“善惡兩忘,刑名雙遣,故 能順一中之道,處真常之德,虛夷任物,與世推遷。養生之妙,在乎茲矣”。如此就 “能保守身形”,“盡其天命”。
自成玄英等為代表的重 玄學派以後,道家的思想上了一個臺階,更加昇華了道教的思辨性、哲理性,整體素質毫不 遜色於佛學。
另外,“重玄之學”對儒家的心性學說之形成亦有不小 的啟迪。
成玄英的著作主要有《老子道德經注》、《開題序訣義疏》,原問已失 。近世學者蒙文通輯成《道德經義疏》六卷,多認為能大致恢復如舊。另有《南華真經疏》 傳世。
(道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