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38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正一派授籙,與神仙世界簽訂的契約!
按照道門教內的觀念,授籙儀式來自於太上老君的降授。因此,籙本身來自於神仙世界,參加授籙的,目標是為了現在或將來躋身於神仙世界。所以,受籙的第一要件,就是與神仙世界訂立某種契約。所以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十分重視券契、盟誓這些要件。同時,還要求歃血爲盟,稱爲“斷髮歃血”。據其解釋,這樣做的緣由,是要“割身自信,誓於明神也”。按“歃血爲盟”的做法,十分古老,斷髮的做法,也同樣是古老的盟誓方式。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十分重視盟、誓、合同、契約等的運用。在人與神聖建立聯繫時,這些都是少不了的要件。授籙儀是對盟誓做法的一種發展。從授籙儀看,從籙的結構看,都能明顯地見到,在授受過程和文字樣式上,都保留了原來的盟誓的內容。在籙的結構上,第一段文字除了載明自己姓氏、屬哪一本命星君、授的籙屬什麼治氣,還有就是表明自己既受之後,不叛道叛教,否則“甘受冥考”。
在授籙的過程中,則要求準備和正式簽押相關的盟、誓等文件,而教團組織也會事先準備好相應的券、契。
與盟同時使用的,還有誓。其實盟中必有誓,古來如此,即使是民間的江湖結拜,也有誓言,最常見的便是“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之類,已經成了家喻戶曉的套話。作爲一個神聖的儀式,更是要準備好文字性的文件,同時也配合以各種質信。誓,制也。以言契心,告神盟也,而自制其情慾,不使放逸,期於會道耳。夫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不須盟誓以自契也。中士巳下,引之則進,排之則退,故須盟誓制止其心令不改也。蓋聖人大慈之教,勘於合道,既授之以法,又使從科戒,必令不犯,克得道也。所以末代傳道。皆須共立盟誓也。誓即六誓,十二誓等是也。“所以末代傳道,皆須共立盟誓”,目的就是確立與神仙世界的皈依關係。對於受籙者盟誓的回報,神聖世界除頒下法籙爲佩戴,同時也頒下各種券、契,讓整個神仙世界都能接納其人。
與神仙結盟立誓,神仙則頒下契、券,“各執券契經相信”,而且將來昇天之時,可以保證過天門地戶,神仙洞府,都可憑券勘驗,直上天庭。與這些文書的送達與頒佈的同時,授籙也需要若干法信,猶如儒門拜師的束脩,如今上学的学费。只是所用的法信,颇多象征意义:夫神道無形,天理遼曠,幽昧不測,言議莫知。若能精至,便即通感。所以令其脆信用質於心也。心信則輕財,財輕乃貴道。賤財則神明降接,命可延,命久年長,神仙可得。未有神仙不能體變入化,與道長存也。世人不悟,遂妄生非毀,外不行功立德,內不洗垢清神,而貪穢滿心,愛憎棲意,徒言入定,躁甚羈援,唐說浄心,臭蹦溷豕。但見坐禪者毒心彌盛,穢跡逾彰,虛語內修,竟無中實。至於饑寒痛癢,病惱煩怨,不異常人,矯雲同俗。籲可悲也。愚人聞餘此言,謂之誹謗。吾豈欲衍於言詞而自陷也。直欲使人釋迷從悟耳。智者幸熟思之,勿役妄也。其所用法信,事畢並依經散之也。伏尋經中,信物或雲出自神州,非世間所有。令請以某物準當者,將欲引接於貧賤,使同入道也。若富有之家,幸得力辦,未宜準當之。且金錢七寶,天子、儲君、皇后、妃主、公王能有,豈凡賤得辦也。其金龍、玉龍、金魚、玉魚、金羊、玉鷹,羅錦之流,又非寒棲所得,皆聽以雜物準當。若要令依法,則經道永閟,難於引接耳。也就是說,法信呈給神明,是為了向神仙表明自己不貪俗財,一心向道,感動神仙降臨。當然在具體的法信上,則豐儉各隨其實情,富有之家多給,貧窮之家則可以以較賤之物替代。
在與神仙世界訂立盟契的同時,受籙者還與教團建構起身份依附的關係,表示永不叛教。同時,在授籙時,還有一些專門的法信,是為了強調籙生與度師之間關係的,這些法物,其中如所投的龍簡,當然屬於明靈即神仙世界,但其中還有諸多信物,實際是弟子供養師父的。及得受籙之後,正式進入教團,還需要立觀度人,寫經造像,以及晝夜勤勞,供事師尊。才能達到得道的目標。
授籙在名義上是與神仙世界建立起聯繫,儘可能地使自己介入神仙世界,在其中獲得較高的地位,所以授什麼籙,得什麼法位,都有明確規定。在授籙中,師的地位便極其重要。在籙上,都會在最後空三行,填上經、籍、度三師名諱。在明確皈三師的同時,還須有人保舉,一般要五位保人,稱爲五保。這些規定,在清代以後的授籙儀中,形成九大師的強大陣容。九大師,即傳度師、保舉師、監度師,以及護壇、護戒、護法、護經、護籙、護道大師。這九大師,便是授籙儀的主持者,核心則度師。
在授籙儀中,作爲社會人與生理人,還必須改變自己,使得捨棄原來的價值追求,轉爲專志修道弘道的價值追求。這是一次人生的轉向,當然主要集中在價值領域。所以受籙者,必須割斷俗緣,在身份的自我心理認同上,與世俗的情感、思慮以及產生這一切的“世網”切割。據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的觀點,在法信中要放入金環、玉環,以及在儀式中將環砍斷(斷環),都是象徵着受之者與世俗的決裂。所以有斷環義。用金環刀分爲二,一存師父處,一自己保存。張萬福解釋說:義曰:環者圓而能通,空而不滯,金剛能斷,柔而不撓,玉潔匪渝,光而有潤,欲使行人決斷世網,從順經道,與代和光,處凡無染,外則不滯於境,內則常虛其心。覩物緣情,攀懷自息,亦樞始得其環中,前心後心如之,不絕故也。而斷環則象徵“斷世恩情於是,共契如老師,生死未稍遠,經法相繼,也就是以師道同心其利斷金。又稱金為義。道義能夠當道決斷,除掉邪惡,趨就善,在內心杜絕疑慮,排除一切嗜慾雜念,那麼妄想煩惱就不會消除了。
(泰玄道觀)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