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7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俗技藝] 南管戲 [複製連結]

總版主

其實我很愛家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總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轉吧七彩摩天輪 藝術之星 星座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靈異大法師勳章 成人文學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色瞇瞇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5-1-26 17:02:1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壹、南管戲

一、南管戲曲的源流

廣義的南管指大陸南方語系之音樂,然而台灣所稱南管戲,則指以南管(南音、南樂、絃管……)所演唱的戲曲,包括福建梨園戲中之小梨園(七子戲)和九甲戲兩種。梨園戲是中國最為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福建泉州地區,主要流行於泉州一帶,以及閩南方言區的漳州、廈門一帶,後來流傳至台灣及閩南華僑聚集的南洋各地。南管戲是由宋代泉州古樂融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宋代時,閩南劇團戲文沿用唐代遺制,故稱之為「梨園戲」。由於歷史較為悠久,師承謹嚴,口傳心授,至今尚保留不少獨特質樸的原始劇目,和《宋元舊編》中的南戲孤本,及其完整的音樂、曲牌和別具風格的表演藝術程式。而南管戲曲文三十六大套中,除佛、道兩套外,都和梨園戲劇本相同。因此大陸地區之梨園戲即為台灣所指之南管戲。

以南管之發展言,東晉五胡亂華,北方中原民族大舉南遷避禍,中原文化遂因而傳入福建閩南泉州一帶;及至唐末經王審知兄弟的推行,並吸收唐代大曲部分精華,與當地音樂結合,逐漸形成「南管」樂曲。宋朝王室為避金人,政治經濟南遷,因福建泉州是對外最早的港口,商船雲集,人口增加,文化日趨興盛,民間娛樂場所應運而興,於是一般藝人及愛好南音之士,遂競相創作新詞,使南音的內容更加充實。

元朝時,文人加入戲曲創作,南管一方面吸取元曲之內容,一方面模仿其風格從事創作。及至五大傳奇《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及《殺狗記》產生後,更豐富南管曲文;此外各地聲腔亦為南管所吸收、融合。至明代中葉以後,流行於江浙一帶崑山腔、弋陽腔傳入閩南,亦為南音所吸收,而創作亦日漸增多,迄清代,南管已相當成熟。

二、南管戲之派別與特色

福建的梨園戲又有大梨園(老戲)、小梨園(七子班、戲仔)之分。七子班又稱七色戲或七腳戲,即由七名童伶扮演生、旦、淨、末、丑、貼與外等七種腳色,台灣之南管戲,即以七子班最為興盛。大梨園由成人擔任演出,依派別之不同,又有下南、上路之分;小梨園則由十六歲以下少年所組成,音色較為甜美,原本多為王公貴人私有之家庭戲班。

「大梨園」中之「上路」,是指閩南以北傳入之戲曲;保存大量宋元南戲劇目,所反映的題材,大多敘述男女之悲歡離合。此外,音樂唱腔同樣是「南音」,但在曲牌處理和「管門」運用,以剛勁、淳樸及哀怨為主,別具風格,流傳民間的名曲相當多。

「下南」則為以泉州腔演唱的本地戲班;流傳之古劇目,紀錄本結構鬆散、脫節,文詞粗劣,唱白重覆,保留方言本色和濃厚的泥土味,是未經文人潤色,來自民間的型態。此外,其唱腔使用「南音」,具有粗豪的聲腔特色,但內容比較貧乏。

「大梨園」與「小梨園」演出之劇目,各有「十八棚頭」。所謂「棚頭」,即是戲碼,由於閩南語稱戲台為「戲棚」,因此梨園戲舞台所上演的十八齣戲,便稱為「十八棚頭」。

從南管戲主要特色觀之,其一是劇本題材均為文戲,描述之內容以愛情為主,無武打動作;其二為唱腔使用南管,曲詞及說白均以泉州方音為主;其三為後場伴奏以泉州絃管音樂為主,悠雅纏綿為其長。另外,其表演形式相當特殊,其中的「進三步,退三步,三步到台前。」與「舉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臍,指手到鼻尖,拱手到下顎。」一般認為係受傀儡戲影響,且與宋元南戲有密切關係。

三、南管樂曲

南管戲所使用之音樂為南管,又稱「南曲」、「南音」、「南樂」、「絃管」、「郎君樂」、「郎君唱」等,各地名稱不一。「南樂」乃就流傳地域而言;「絃管」指南管音樂以絲竹簫絃為主要演奏樂器;「郎君樂」、「郎君唱」指的是南管樂者祀奉孟府郎君為樂神。

南管樂曲分類有三:其一為「譜」,是純粹的器樂演奏曲,現存十六套,每套由四至七個樂章組成,演奏技巧較複雜,每套均有標題以概述樂曲之性質,如【四時景】、【梅花操】、【走馬】及【百鳥歸巢】等;其二是「曲」,又稱「散曲」,為供演唱用之單曲,唱詞發音亦以閩南泉州土腔為主,少數曲子則以北方話演唱,俗稱「南北交」,現存曲子近兩千首;其三稱為「指」,有譜有詞,可以器樂演奏,亦可歌唱,現存四十八大套,各套皆由數節組成,唱詞除部分為宗教樂曲外,大多出於戲文。

四、南管樂器

南管樂曲採用傳統五音工尺譜,但與崑曲等其它樂種之工尺譜稍異。演奏場面分文場與武場,文場為管絃樂器,武場為打擊樂器;使用之樂器有拍板、上四管(洞簫、二絃、三絃與琵琶)、下四管(響盞、四塊仔、叫鑼與雙音)及扁鼓等。其實,南管打擊樂器相當多,包括北鼓、花鼓、通鼓、大鑼、小鑼、銅鑼、銅鐘、大鈸、小鈸、鈕鐘、木魚、雙音、響盞、四塊、叫鑼與拍板等,視演奏方式擇用之。演奏套曲時,偶爾可使用十音之方式演奏,即以上四管、上四管、玉噯和笛子演奏。

五、南管樂神與傳說

相傳南管樂神為五代後蜀孟昶,俗稱孟府郎君。據說孟昶通曉音律,並擅製曲,其相關記載見於《舊五代史》;又據《溫叟詞話》所載:「因昶美丰儀,喜獵、善彈,好屬文,尤工聲曲。夫人心嘗憶昶,悒悒不敢言,私繪昶像以祠。復揚言於眾曰:『奉此神者,多子。』適宋祖見而問之,曰:『此何神耶?』夫人亦託前言,諱其姓曰『張仙』以對。帝聞之,即焚香拜祝,傳聞後果生子。乃敕封為『郎君大仙』,特賜春秋二祭。自是求子者多祀之,迄今不改。」目前台灣的南管社團,每年仍沿襲舊俗,舉辦春秋二祭,唯為社團間聯誼之便,通常鄰近地區之曲館,多將日期排開,祭典以不在同一天舉行為原則。

據說南管音樂曾獲康熙帝之青睞,西元一七一三年,康熙帝六十大壽,吳志、陳寧、傅庭、洪安及李義等人在御苑以五音演唱於帝前,由於音韻清麗,玉潤珠圓,豐饒流暢,深得帝意,帝欲賜以官職,而婉辭弗受;爾後又奏【百鳥歸巢】一曲寓意思鄉心切,帝感悟准其南歸,賜以「五少芳賢」、「御前清客」殊銜,臨行又賜「九曲黃龍傘」金絲宮燈,傳驛以歸。

南管演奏時,尚有「足踏金獅」之習俗,據說乃因以往演奏南管時,樂師坐於太師椅,為方便之故,須盤腿彈奏;然康熙帝以為盤腿較為不雅,乃將其墊腳金獅取出,供樂師使用。目前南管曲館,皆備有四尊金獅,供上四管演奏者踏腳之用。

六、台灣南管戲曲之發展

台灣文獻所見最早流行之劇種為小梨園,清康熙三十九年(一七○○)渡海來台之浙籍人士郁永河,於其《裨海紀遊》中的〈竹枝詞〉記載:「肩披鬢髮耳垂璫,粉面紅唇似女郎,媽祖宮前鑼鼓鬧,侏離唱出下南腔。」乾隆年間吳國翰〈東寧竹枝詞〉則有「第一時行七子班」之描述。由此可知,清朝初年,台灣南管戲曲活動已相當盛行。

台灣南管由閩南傳入,最初流行於澎湖地區,其次為嘉義,繼而彰化鹿港一帶,相繼設館,聘請南管藝師傳授唱曲及樂器演奏。日治之前,台灣南管戲仍以小梨園為主,如台南、新竹及澎湖地區,均有七子班的活動,演出之內容多為描述愛情故事的文戲。日治時期,南管戲逐漸改良,加入武戲內容,唸白亦代之以當地方言,而成為演唱「九甲戲」或「白字戲」之戲班;另一方面,由於日本對台進行思想控制,曾一度禁止南管設館傳藝。及至台灣光復,南管樂曲多以曲館形式流傳,南管戲則因演出環境所限,甚少演出活動。

一九六三年二月,「閩南樂府」招訓一批十三、四歲之女弟子,由李祥石、徐祥、陳令允及翁秀塘等人負責教學;當時學員所學劇目有:《呂蒙正》、《陳三五娘》、《朱弁》、《董永》、《韓國華》、《郭華》、《李三娘》、《高文舉》、《葛熙亮》、《蘇東坡遊赤壁》、《昭君和番》、《雪梅教子》、《陳姑操琴》及《招商店》十四齣大戲和《士久弄》、《番婆弄》兩齣小戲。學員於學習一年之後舉行公演,後來此批學習南管戲之女弟子,遂被稱為南管戲的「十三金釵」。沙鹿鎮「合和藝苑」吳素霞藝師,曾於民國七十七年榮獲教育部「第四屆民族藝術薪傳獎——傳統戲劇類」個人獎,為目前碩果僅存的南管戲金釵。

台灣之南管社團組織,遍及全省,全盛時期社團約有一百個團體。以泉州人聚居地的鹿港而言,南管音樂社團分為絃管(洞管)與歌管(品管)兩類。鹿港絃管五大館為「雅正齋」、「聚英社」、「雅頌聲」、「大雅齋」及「崇正聲」等團體。時至今日,南管音樂社團大多名存實亡,目前活動力較強的社團,有台北「閩南樂府」、「華聲南樂社」與「漢唐樂府」;清水鎮「清雅樂府」;沙鹿鎮「合和藝苑」;鹿港有「聚英社」及「雅正齋」;台南「南聲社」等團體。其中「漢唐樂府」、「清雅樂府」與「合和藝苑」尚有少數南管戲之演出,而「南聲社」曾至法國演出,並出版南管 CD ,獲得熱烈迴響。

一九九四年三月,彰化縣立文化中心於鹿港舉辦彰化縣全國文藝季,參加踩街與表演之南管團體有:台北「閩南樂府」、「浯江南樂社」、板橋「江之翠南管樂府」、新竹「崇孟社」、大甲「聚雅齋」、清水「清雅樂府」、鹿港「雅正齋」、「聚英社」、「鹿港國小南管社團」、溪湖「參樂成」、左營「集賢社」、鳳山「醉仙亭南樂社」、屏東「北極壇南樂社」、台東「南樂聚英社」,由此亦可約略窺知當時台灣南管團體活動狀況。此外,彰化縣文化局(前身為彰化縣立文化中心)正進行南北管傳藝工作,並於民國八十五年九月成立「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南管實驗團」(現隸屬於彰化縣文化局);而「彰化縣特色館南北管音樂戲曲館暨文藝之家」,亦於一九九九年七月正式成立,是一個兼具展演、文化保存與傳統戲曲學術研究的戲曲館。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7 14:0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