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18
- 最後登錄
- 2025-2-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649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463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莊子名言「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還記得那個能夠在天上飛的大鵬鳥嗎?還記得那個在水裡游體型龐大的鯤嗎?創造它們的是一個叫做莊子的人。
對於莊子,世人都知道莊周夢蝶,也都知道莊子的一生隨性自然,是道家即創始人老子以後的第二位著書立學的道家學派代表人。後人將莊子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一生說出來許多的經典名句,被世人不斷使用著,他的許多曾經隨手寫下的故事、對話也被後人整理成書,成為整個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莊子的某些理論更適用於普通人,他講求的是隨性自然,與儒家學派的積極入仕的態度有時會有衝突,但是這何嘗不是問題的另一種答案。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
有一日,莊子與他的好友惠子,兩人一起在濠水的橋上進行遊玩,兩個摯友就和現代人的互懟一般,兩個人專門互相逗樂。於是就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莊子說:“看那水裡遊的鯈魚是多麼的悠閒自在啊!這大概就是作為一條魚的快樂吧。”杠精鼻祖的惠子就反問回莊子:“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是不是快樂的?”就是那句被無數後人奉為經典的那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作為杠精二號的莊子,這時候能顧示弱嗎?那是絕對不可以的。莊子也懟了回去。對惠子說:“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知不知道魚在水裡遊的是不是快樂的?”
這下作為杠精一號的惠子不幹了,也十分迅速地再一次把莊子懟了回來,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的那些想法了,但是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是不是快樂的才是正常,這樣才能夠完全說通的。”
莊子被一時懟得有點狠,一下沒有回上來話。杠精二號選手的莊子同學,決定對兩人的話進行一下複盤,說:“來讓我們回到最初始的那個話題,是你先問我‘你怎麼知道魚兒快不快樂的’是吧?”
莊子不等惠子有任何反應接著說:“你能問出來這個問題的前提是,你已經默認我是知道魚是快樂的,才會來問我是從哪裡知道的。”
這真的是一個邏輯鬼才呐,但是莊子並不滿足把惠子繞暈,他接著繞:“我現在告你,我是從哪裡知道的,就是在這濠水的橋上知道的。”這下徹底將惠子KO了。
兩個人的閒聊中那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成為一句經典語錄,流傳了下來。放在現在來說,叫做“不經他人事,莫勸他人善。”
這樣的事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層出不窮。同樣的道理,不止莊子中存在,在別的著作中也出現過。
曾經有這樣的一個故事,講的是:在鐵被人類發現之前,人類最常用的材料就是木頭、石頭,但是隨著人類動手能力發展的越來越先進以後,人類逐漸學會了冶鐵、煉鐵、打鐵。鐵器作為木頭、石頭的替代品被人類製造了出來。
這使得世界上所有的木頭、樹木都變得驚恐萬分,他們有的怕被鐵器砍掉,有的怕自己失去使用價值被人類遺棄,也有的怕自己被鐵器所傷,這些木頭們都戰戰兢兢的,知道他們遇到了神,他們將自己的擔憂告訴了神。
神對他們說:“你們無需惶恐,只要你們不化做柄,那麼鐵對你們也是無可奈何的。”這個寓言是在告訴我們,如果你沒有經歷他人的處境,那就不要妄言他人的是非,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不經他人事,莫勸他人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同樣的話,儒家代表的孔子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在《論語.衛靈公》中有著這樣的一條記錄,“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裡說的是,孔子的學生子貢來找孔子求教,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句話能作為一個人一輩子的行為準則的?”孔子對子貢說:“還真有這麼一句!你自己都不想得到的,你為什麼要給別人,還要強迫別人接受。”
曾經普希金說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在我國歷史上還真有這樣一位因為獨斷將自己的性命送走的,就是著名的蔡桓公與扁鵲的故事。諱疾忌醫的蔡桓公,不讓扁鵲來為自己問診。
於是始終堅稱自己沒病的蔡桓公,等到自己忍無可忍的病痛已經將他折磨得無法忍受時,才讓扁鵲來給自己看診,但為時已晚,最終蔡桓公很快就離開了人世。倔強的蔡桓公不聽人勸,盲目地相信自己,最終以性命為代價。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莊子》
在莊子的一生中,他能夠做到夢見自己變成蝴蝶,也能與好友惠子時不時地互懟,所以,莊子的一生活得十分隨性,他追求的是真我的自由,不將自己活在他人的眼中,追求的是生而為人的自然與歸真。
但是在莊子的一生中也有過十分霸氣的名句。這句話就是出自《莊子•盜蹠》,這個故事說的是莊子對於孔子儒家積極入仕,選擇侍奉賢聖之人的一種虛偽的批判。
原文是這樣的:“孔子趨而進,避席反走,再拜盜蹠。盜蹠大怒,兩展其足,案劍瞋目,聲如乳虎,曰:'丘來前!若所言順吾意則生,逆吾心則死。’”
這個故事講的是,孔子為了推行自己的儒家學說,不停在各國間行走,這日孔子求見魯國的國君盜蹠,而盜蹠認為孔子的做法十分虛偽,做事流於形式,所以盜蹠就看不上孔子,更不會聽孔子來講述他的學說。
但是孔子依舊反復上諫,這使得盜蹠十分煩躁。就對孔子出言不遜道:“你孔丘給我過來,如果你今天說的話合了我心意,我就放你走,如果你的話說得不合我心意的話,就把你的命留下來吧。”
後人將這位國君盜蹠的話進行了簡化,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其實這句話看似是魯國國君盜蹠對孔子說的氣話,實際上是莊子本人對於儒家孔子學說的一種批判。
在莊子看來,儒家學說中的積極入仕,推舉聖賢並將其立做旗幟的做法,是一種虛偽的、給世人樹立了一個具有欺騙色彩的假像。
他本人主張,活出真我,不被世人眼神束縛,追求的獲得自由、快樂正好與之相反。所以就有了莊子這霸氣的一個反諷“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活在別人的眼光中,終究讓自己會失去自我。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