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0-1
- 最後登錄
- 2025-4-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82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94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三疊紀生物尼亞薩龍(Nyasasaurus)復原圖,牠被認為是早期的恐龍或其近親。(路透)
最新研究顛覆了恐龍起源的傳統認知,指出這些史前巨獸的祖先可能來自今日的撒哈拉沙漠和亞馬遜雨林地區。這項由倫敦大學學院和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合作的研究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引發學界廣泛關注,也為板塊運動如何影響生命演化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路透》報導,研究團隊認為,恐龍最初生活在超級大陸盤古大陸(Pangaea)的南部,也就是岡瓦納大陸(Gondwana)。岡瓦納大陸涵蓋了現今的南美洲北部和非洲北部,正是如今撒哈拉沙漠和亞馬遜雨林的所在地。
古生物學家希斯(Joel Heath)領導的研究團隊指出,恐龍最可能起源於靠近赤道的低緯度地區。約2億4500萬至2億3000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這些地區氣候極端,遍布沙漠、稀樹草原,野火肆虐。 然而,惡劣的環境不利於化石保存,加上過去探勘技術的限制,使得這些地區的研究長期以來被忽視。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恐龍化石可追溯至約2億3000萬年前,包括在阿根廷發現的始盜龍(Eoraptor)和艾雷拉龍(Herrerasaurus)、巴西的農神龍(Saturnalia)以及辛巴威的姆比雷龍(Mbiresaurus)。這些早期恐龍雖已具備恐龍的基本特徵,但彼此間的形態差異顯示,恐龍的演化歷史可能比目前化石記錄顯示的更為久遠。
希斯強調,化石記錄,尤其是在撒哈拉和亞馬遜地區,存在明顯的缺口。「這些地區很可能是恐龍早期演化的關鍵區域,但惡劣的環境和技術挑戰阻礙了相關證據的發現。」
他呼籲未來應加強對這些地區的研究,以填補恐龍演化史上的空白。
在崛起成為地球霸主之前,恐龍在三疊紀生態系統中並非優勢物種,而是與巨鱷和早期哺乳類的親緣物種共同生存。直到約2億100萬年前,一場大滅絕事件消滅了大部分競爭者,恐龍才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恐龍的成功歸功於其高效的直立步態和適應多樣環境的能力,使其得以迅速擴散至全球。然而,希斯也指出,恐龍如何在滅絕事件後演化出獨特優勢仍是未解之謎。「目前缺乏關鍵的過渡性化石,恐龍完整的演化史仍有待完善。」
這項研究不僅挑戰了人類對恐龍起源的理解,也再次彰顯了板塊構造在塑造地球生命歷史中的重要作用。隨著科技進步和探勘範圍的擴大,撒哈拉和亞馬遜地區或許能揭示更多關於恐龍起源的關鍵證據。
資料來源 : 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9360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