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8-10
- 最後登錄
- 2025-2-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29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687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
最新國外研究發現,孤獨感還會影響人體多種蛋白質的含量,而這些蛋白質與多種疾病皆有相關,甚至可能增加死亡風險。
人類是群居動物,天生具有社會性。人們透過互相聯繫、溝通和分享經歷來建立自我認同和歸屬感。然而,在現今高度數位化和快節奏的社會中,孤獨感和社會孤立變得越來越普遍。除了會讓人陷入負面情緒之外,最新國外研究也發現,孤獨感還會影響人體多種蛋白質的含量,而這些蛋白質與多種疾病皆有相關,甚至可能增加死亡風險。
社會孤立、孤獨感影響特定蛋白質含量 與心臟病、中風相關
綜合外媒報導,這項由英國劍橋大學和中國復旦大學共同發表,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研究,分析了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中超過42,000名40至69歲參與者的資料,比較其中9.3%社會孤立者,以及6.4%孤獨者血液中的蛋白質與一般參與者的差異。研究團隊首先計算了參與者的社會孤立與孤獨感得分,衡量社會孤立的指標包括:是否獨居、與他人社交互動的頻率、是否參與社交活動等;孤獨感則是根據參與者的主觀感受來評估。
在調整年齡、性別和社經背景等因素後,研究發現有175種蛋白質與社會孤立相關,26種蛋白質則與孤獨感相關。這些蛋白質會參與發炎和抗病毒反應中,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在經歷社會孤立或孤獨的人體內含量較高。研究人員接著分析了一項追蹤參與者健康狀況約14年的數據,發現其中約90%的蛋白質與死亡風險相關,另外約50%的蛋白質則與心血管疾病、第2型糖尿病和中風有所關聯。
孤獨感增加恐改變大腦結構 或增加早逝風險
研究進一步指出,孤獨感的增加會導致五種蛋白質含量上升。其中腎上腺髓質素(ADM)與負責感知身體內部狀態的腦島(insula)體積變化有關,當ADM含量越高,腦島的體積就越小。此外ADM含量過高也可能導致參與情緒、獎勵和社交過程的左尾狀核(left caudate)體積縮小,甚至與早逝風險增加相關。而其他蛋白質則與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胰島素抗性、動脈粥樣硬化以及癌症等有關。
為保持身心健康 專家籲:不要再當「社會邊緣人」!
研究團隊也指出,與他人的社交互動能緩解壓力、降低血壓並提升免疫功能,更能改善大腦健康,同時有助於促進同理心和相互理解,幫助強化人們的心理素質。世界衛生組織(WHO)曾表示,約25%的老年人正在經歷社會孤立,5%至15%的青少年感到孤獨,並宣布社會孤立和孤獨是全球重大健康威脅。研究作者之一、劍橋大學精神醫學系教授Barbara Sahakian就指出,越來越多不同年齡段的人感到孤獨,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提高人們對孤獨與健康問題的意識,呼籲人們必須加強與他人的聯繫,以保持身體和心理的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