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弘一法師自知大限將至,便又開始斷食,每天只進些米水。
不幾日,奄奄一息的弘一法師,一字一句地講出了自己的遺言......
中學時期吟唱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是《送別》裡的歌詞。
而《送別》的作者正是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世俗名字為李叔同,生於1880年。
父親名叫李筱樓,是清朝道光年間的進士,母親也是大家閨秀。
李叔同從小天資聰穎,尤擅書法、詩詞。
1898年,李叔同南下上海,就讀於南洋公學,得到了蔡元培的讚賞。
閒暇時,李叔同經常參加各種詩詞論壇,也組織了“上海書畫公會”,出刊書畫。
每次論壇召開,李叔同創作的詩詞總會評為第一名。
起初,李叔同也是個愛國青年。
20世紀初期,為了尋找救國的良方,曾東渡日本。
來到日本以後,李叔同還是放棄了救國,轉而追求藝術上的永恆。
當時,他向日本畫師黑田清輝請教過美術,又跟隨日本戲劇家藤澤淺二郎學習過戲劇表演。
登台演出,李叔同因長的秀氣,也曾反串為女性。
所得的收入,大都送回了國內,用來救濟了災民。
1910年,李叔同歸國後,就一直從事教師行當,日後成名的豐子愷、曹聚仁等都經過他的指點。
八年後,社會變革的很快,帝製成了歷史,李叔也性情大變。
強烈的宗教信仰,令他產生了出家的念頭。
至於究竟是為何呢?有著許多說法。
較為可信的是夏丏尊的說法。
有一次,一位社會名人來到學校演講,厭惡這種場合的李叔同不願前去,便和夏丏尊外出散步。
途中遇到一個僧人,對李叔同進行了指點,動了出家的念頭。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實際上李叔同此前就曾效仿釋迦牟尼,進行斷食。
而他的母親、乳母都信仰佛教,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種種因素疊在一起,李叔同便來到了杭州西湖定慧寺剃度出家。
但出了家,不代表徹底斷絕了塵世。
在弘一法師的身上,還有人道主義的殘留。
抗戰時期,弘一法師曾手寫救國題詞,鼓勵華夏子孫有一份力,出一份力。
在題詞之外,弘一法師又加上了
「佛者,覺也。覺了真理,就能捨棄生命,犧牲一切」等多語句,贈給了福建多座寺廟。
另外,他還募集了幾十萬,捐給了因戰亂而孤苦無依的流民。
1942年農曆九月初四,弘一法師自知大限將至,便又開始斷食,每天僅進些米水。
奄奄一息時,他還叮嚀弟子:一定要火化,骨灰裝龕時,在四個角落各自墊上一個清水碗。
清水碗是防止蚊蟲靠近,喪失了生命。
這也體現了,弘一法師的「慈悲」之心。
弘一法師的遺體火化後,骨灰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供養在泉州彌陀岩,一部分供養在杭州虎跑寺。
兩座寺廟主持,都建造了寶塔,用來放置骨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