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06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法九要》與《道門十規》的淵源及其現代價值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5-2-27 01:20:4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法九要》與《道門十規》的淵源及其現代價值

南宋高道白玉蟾著《道法九要》與明初嗣漢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著《道門十規》,二書雖系異代所出,名實也各有不同,但其主旨思想卻有契合關聯之處,且白玉蟾與龍虎山正一派也多有交集,交往密切。尤其是二書之中所論述有關道、法的內容,對當今道教發展也大有裨益,很有現代價值。


二書都是在教內出現不同程度問題之下,才立意撰寫,以期改良道風。

兩宋之時,科教大興,新道法疊出,因此慕道學法的人愈眾,自然會出現良莠不齊、素質不一的現象。“近世學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參符咒”,於是白玉蟾真人才“茲不得已,略述九事,編成一帙,名曰九要”。同樣,明初道教也面臨內部管理混亂、教戒鬆馳的問題,“吾道自近代以來,玄綱日墜,道化莫敷,實喪名存,領衰裘委”,張宇初天師于洪武十三年(1380)襲爵掌教以後,“常懷振迪之思,莫遂激揚之志”。至永樂四年(1403)以後,年紀漸長,閱歷已深,又蒙成祖崇敬信任,於是編定《道門十規》,期望能端正道風,大張玄教。當代道教,在道風建設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宗局局長王作安在中國道協十代會上的講話指出:“整頓道風仍須加大力度,一些宮觀戒律鬆弛,違規破戒現象時有發生,有的教職人員不重修持……”。重溫《道法九要》、《道門十規》這兩部經典,對於當今道教加強道風建設,樹立良好形象,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二書均高度重視“道”的本源,要求學道之士不忘道之根本。

《道法九要》的前序開篇就提到:“三教異門,源同一也。”把我們所信仰的無上大道,上升到儒釋道三教共同的源頭,並批評學法之人,學深究道的源頭,只重視符咒法術。《道門十規》則更偏重論述道教自身的源流,用序言到《道教源流》的長篇內容來論述道源,綱舉目張,從“太上授道德五千言于關令尹”,到“關文莊列諸子之遺言”“蓋公曹參二公之善政”,直到“正一、全真之分”、“清微、靈寶、雷霆之目”,提出“先黃老而後傳六經”的觀點,要求要以“究源以求流”為學道之“首務”,明確我們的“立教之源”和“入道之本”,這樣才不致於“忘本以逐末”。我們學道之士,不但自己要清楚“道”的源流,還要通過傳道、宣講等方式,使更多同道和廣大善信都明白,相信這對於當今的信仰建設會有幫助。


二書均關注道法的行持,提出了應該注意的幾個原則。

一是道與法的關係

《道法九要》前序載:“自一化生,出法度人。”“法也者,……本出乎道。道不可離法,法不可離道。”一言概之,道為法源,法由道出,一如《清微道法樞紐》所載:“道乃法之體,法為道之用”。重法輕道,則失本源;重道輕法,則何以濟生度死、普度天人?所以道法二門乃相生相成之關係,均不可或缺。

二是安分立身,守持戒律
《道法九要》裡《明道》載:“欲證此道,先修人道”,以及《立身》和《安分》兩節的內容皆屬此類,教人常懷自愧感恩之心,清靜身心,常思己過,向善求真,孝順父母,恭敬尊長,遠離惡党,安貧樂道,守分不外求。能做到這些,方才尋師問道,行法度人。道教素重戒律,《道門十規》全文皆為規戒,《道法九要》也單開《持戒》一節,引薩祖、許真君二例,教人持戒。《道法傳緒》也有類似論述,“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為先,次以參究為務”。

三是求明師學道
師寶為三寶之一,尊師重道,古有明言。在《道法九要》之《求師》裡,從徒求師、師擇徒兩方面有精妙的論述。徒弟求師,先要“揣度其師委有妙理,源流清切”,才親近拜師,“常侍師門,參隨左右,求請口訣玄奧”。師父擇徒,亦有六“不與之”,收徒之後,還要試探考察弟子,委以急、難之事務,確認是真正佳徒才傾其所授,並舉留侯遇黃石公的典故以佐證。這樣的師徒關係委實讓人嚮往,好比在古代“非獨君擇臣,臣亦擇君”,所以白真人發出感歎:“弟子求師易,師求弟子難”。在《道法傳緒》裡,同樣有類似觀點:“求岩谷明師,草衣木食之士,開發萬法根宗”、“不得濫授道法,輕泄玄機”、“言行不莊,慢忽香火者,亦寶秘慎勿妄傳”。

四是持正守一
至於“守一”,《道法傳緒》用嚴肅的措詞,對當時社會上的現狀給予批評,“苟惟務虛名,奔逐聲利,必求參當世顯達為師,誇名眩世,不修香火,荒怠修持,佩法縱多,徒若商賈之負販,籙職貴於高大……”,提出只要致虛守靜,奉道守一,“晨夕煉神養氣,修持不怠”,“止佩一法一籙一職”,“何患法之不靈,將之不佑?雖職小法專亦驗”。《道法九要》裡,同樣批評學法者“多傳廣學”、“耽於廣學”,“使精神不能純一”,自然行法不能應驗。指出“法印亦不可多,專以心主一印,專治一司,專用一將,仍立壇靖,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儀,動止恭敬,自然靈應”。白真人與張天師都注意到的問題,在當今道教仍然存在,妄求法廣籙高,不重學習修持。以此觀之,持正守一,確為要旨。

五是行法有規矩,建齋需精誠
《道法九要》的《行法》開宗明義:行法者,要“洞曉陰陽造化,明達鬼神機關”,行法即是利濟世人,同時也是法師自己積功累行的重要一環。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這句話,“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再狐疑”,如果法師對自己所行之法,都心存疑惑,沒有信心,則何來正以治邪、誠心事神?自然將帥不應,無法對越金容、傳誠達悃。要使法師自己“不再狐疑”,當然也不是易事,要對所行之法主旨、節次、玄文、隱訣、內秘、符圖、罡步等等都“明心知理,了了分明”,方才沒有疑惑。《道門十規》對行法之士則提了更多要求,如《坐圜守靜》要求正一道士除習科教以外,也要行內煉功夫,否則法將不靈,認為“非明性命根基,曷得功行全備”。《齋法行持》則對行法者提出很多具體規矩,首要是一個“誠”字,“務積一誠”、“誠敬端莊”、“誠則有神”;不得喧嘩眩目,“語言嬉笑,舉動輕浮”;要以經為師,廣參博引,一遵“太祖皇帝立成儀範”,再參照“三籙內文、金書玉鑒、道門定制、立成儀等書已有定規”,明白金籙、玉籙、黃籙的分別,在經文方面白、張都提出“不可增損字訣”和“不得增損移易”。這一點對當代道教同樣深有意義,學法行法之人,要虔誠奉道,以經典為師,勤習苦練,對常行的齋醮道法能了然於心。


二書還注重道法的接續傳承,度人繼襲。

兩位宗師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高度一致。白玉蟾真人認為既得道法,當行之於世,並且“末學皈依,愧非小事”,要“擇人而付度之,不可斷絕道脈”。張宇初天師作為世襲天師更重此務,他認為“立觀度人為出家接續之首務”“其欲香火綿遠,必以度人為先”。白真人提出,要平時多加考察,如果弟子不肖,“亦不可輕傳”,認為從師到徒都要誠心相待,不能互相作偽,“師偽,弟子亦然”。張天師則從“成敗興廢所系”的高度出發作了更詳盡的論述,從家風、背景、資質等方面選材,再聽言觀行、察審分明後再予登名,再由“書記”考試經典,通過後方由“掌籍”報送有司,發給度牒,方可著道士服。之後還要繼續培養歷練,由“掌籍”和“房長”等師長常加管束、朝晚訓戒,使之嚴守清規,認真學習科典道法。道規森然,如有貪迷富貴、名利、女色,有損祖宗基業者,輕則議罰,重則除籍遷單。以上內容,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加強道教人才建設,培養人才是道教當務之急。白玉蟾真人、張宇初天師所提出人才建設的見解,在每個道觀都有發揮之處,應該積極推廣之,方能使這些古老的道教智慧能有用武之地。

來源: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簽名被屏蔽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23 01:2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