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18
- 最後登錄
- 2025-3-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8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74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喜歡強調豆子「耐萃」?
「耐萃」,是現在很多咖啡烘焙商在宣傳自家產品的時候會用到的一個詞。無論是義式豆也好,手沖豆也罷,耐萃這個詞總是一直頻繁出現賣家的宣傳欄。於是很多朋友都感到疑惑:這個「耐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商家喜歡給自家產品打上耐萃這個標籤?
耐萃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個字我們是可以直接從字面上的意思去解讀! 「萃」字在咖啡裡自然指的是萃取,透過以水作為媒介將咖啡裡的風味物質帶出來。而「耐」字則可以理解為是「忍耐、承受」。當這個字用在咖啡上的時候,大致的意思是:這支豆子可以承受長時間/高強度的萃取。
既然商家都喜歡給自家的豆子打上耐萃這個標籤,那很顯然,它一定是個褒義詞。通常情況下,當我們使用耐萃來形容一支咖啡豆的時候,往往代表著這支咖啡豆具備更出色的品質。而這裡,前街就得再帶大家複習一下「金杯萃取」這個理論。
在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國家咖啡協會特別聘請了麻省理工化學博士–洛克哈特先生對咖啡進行科學研究工作。接著洛克哈特博士研究出,一顆咖啡豆裡的可溶物佔自身重量的30%,剩餘的70%則是不可溶解的木質纖維。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洛克哈特博士及其團隊發現,這30%的可溶物並不能夠被我們完全溶解出來。因為這些物質裡除了有我們需要的正向物質以外,還有部分不太討喜的負面物質。倘若我們將這些物質完全的溶解出來,那麼這杯咖啡大概率是沒有那麼好喝的。
於是,依照這個理論哈克洛特博士進行了實驗,最後得出了一杯咖啡的最佳萃取範圍:萃取率在18%~22%,濃度在1.15%-1.35%,也就是咖啡人口口相傳的金杯萃取。倘若咖啡的萃取率超過了22%,那麼這杯咖啡很有可能會出現明顯的苦、雜、澀等負面表現。
前街每每在分享金杯理論的時候都會附帶一句話,就是:僅供參考。因為金杯萃取理論並非絕對,處於金杯萃取裡的咖啡不一定好喝,在金杯萃取外的咖啡不一定就難喝。因為這跟咖啡豆的品質有非常大的關聯,一杯咖啡的可溶物要萃出多少主要取決於咖啡裡的正向物質含量!
什麼意思呢?前街簡單舉個例子:倘若咖啡豆裡的正向物質(例如酸甜滋味、花香果韻)僅佔可溶物總量的一半,那麼即便我們將咖啡的萃取率拉到了18%~22%這個金杯範圍裡,咖啡也很難好喝的起來。而如果咖啡豆裡的正向物質佔據了可溶物總量的98%,那麼即便我們將咖啡的萃取率拉到了27%~28%,這杯咖啡也會同樣好喝。
雖然例子有些極端,但就是這麼個理。而當咖啡裡的正向物質非常多的時候,我們往往需要透過提高萃取率來將它們都溶解出來。相較於常規的咖啡來說,它們承受的萃取強度會更高,但並沒有因此而出現負面味道。像這種咖啡豆,人們就會用「耐萃」這個詞來形容它們。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知道,耐萃主要用來形容咖啡豆的品質更加出色,能夠承受更高強度的萃取也不容易出現負面味道。
耐萃的另一層意思
那耐萃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它不指咖啡的品質,只是指咖啡可以承受更高強度的萃取。
什麼意思呢?就好比我們烘焙了一支淺烘焙的咖啡豆,由於豆子的膨脹率不高,所以它具備了一個非常高的密度。而如果我們要將它裡面的風味物質足量的萃取出來,使咖啡的萃取率達到22%,那麼它所需的萃取強度一定會比烘焙深的豆子更高。而這也符合耐萃的字面意思,所以也有不少人會用耐萃來形容這類咖啡豆。
但事實上,只是因為它比較難萃取出風味物質,這才讓我們需要施加更高的萃取強度。前者是有較多的萃取空間,後者則是需要較多的萃取強度,兩者還是有一定的差異~
(前街咖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