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18
- 最後登錄
- 2025-3-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8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74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生態觀簡述
一提起道教,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老莊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等的抽象概念,彷彿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但其實道教的思想已深深植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教的源起可追溯到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老子把「道」提升到形而上的概念,並認為「道」是天地的源起,《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道教中最崇高的理念,也是人生的目標,渴望與道同在,與道合一。所以了解道教與生態的倫理,必須先了解道與萬物的關係,從而了解道教如何教導人看待天地萬物。
「道」在天地萬物之先,自有永有,是世界的根源,是生天地之母。天、地、人是藉道而生。《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者沒有高低之分,道教甚至鼓勵人去學習自然的規律,追求與天地的和諧共生。自然就是道,因為道一直如此,自生自化,而「自然之法,乃與道連。」對道教來說,尋找與自然和天地和諧相處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守之則吉, 失之有患。」道教教導人與天地自然建立一個互動、互惠的關係。《黃帝陰符經》云:「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這裡的「盜」指拿取,天地萬物,包括人,對於道教思想來說是一個不能分割的整體,天地萬物沒有單向的付出和義務,也沒有剝削,反之是互相支取,達至和諧。
「道」雖生天地萬物,但它沒有離開萬物,而是普遍地存在於萬物其中。唐代道士成玄英更云:「道不離物,物不離道。道外無物,物外無道。」在萬物中人可以找到和看到道,但萬物並不是道本身,道教認為道是不能具體地被描述的。既然道存在於天地萬物之間,萬物就順應自然之道演化、生長和發展,所以道教提倡「無為」,好讓萬物、人和事得以順應自然之道而發展。這個自然之道是為五行陰陽,《太平經》說:「天有五行,亦自有陰陽;地有五行,亦自有陰陽;人有五行,亦自有陰陽也。......萬物悉象天、地、人也,故天、地、人皆隨四時五行為盛衰也。」既然有自然之道,「無為」便讓萬物在五行陰陽的交錯匯合中演化,同時拒絕了現代系統性的、邏輯性的和機械決定性的世界觀。道教強調道與萬物的有機性和偶然性,也就是不斷湧起的可能。
道教的思想及其世界觀影響了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及天地萬物。道教跟隨者早在先秦時代探討長生不老之方,希望與天地共生,方法仿傚自然,常比喻人的身體為天地,以自然規律養身,如修煉內功、修行吸收天地精氣,煉丹也是其中一個養身的方法。對於自然萬物,道教同樣也提倡「無為」對待,讓天地萬物自我生化,故此道家極反對無故殺生及破壞生態環境。其中收錄了大小道教戒律的《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便多處提到不可妄伐樹林、不得污染水源等等的教導,還多處提到不可虐待生物,下至蟲物,上至飛鳥,都說明清楚,可見道教是如此愛護生態。
《太上老君內觀經》曰:「道不可見,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而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生與道是息息常關,故道教仍是貴生戒殺,如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道教的生態倫理都以保護環境為主,也許正因如此,我們還能在中國找到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傳統道觀叢林和郁郁蔥蔥的道教名山。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