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規律運動 有助減輕育兒憂鬱及焦慮
產後憂鬱症通常是在生產完3天後表現出來,症狀與一般重度憂鬱症相似,
如心情低落、失去興趣、疲倦無活力、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動作遲緩、負面思考等。
迎接新生命是令人高興的事,但在孕產期間的身體不適或擔憂胎兒健康等各種狀況,以致有些婦女在產後出現憂鬱及焦慮等身心症狀;根據加拿大學者發表的研究顯示,產後運動可減輕憂鬱與焦慮症狀,並降低產後憂鬱風險,特別在產後3個月內開始運動可顯著改善心理健康。
快走、阻力訓練 每週運動4天效果更好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學者以系統文獻回顧的方式,從1,152篇研究納入35篇進行分析,涵蓋來自14個國家共4,072名參與者。結果發現,與沒有運動相比,單純的運動可減輕產後憂鬱與焦慮症狀,並使罹患重度產後憂鬱的風險降低45%;若在產後12週內開始運動的話,憂鬱症狀的改善效果更佳;運動量愈大,憂鬱症狀的減輕程度愈明顯。
要達到中度改善效果,每週至少需進行8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像是快走、水中有氧運動或阻力訓練,且每週至少要運動4天;研究結果並在去年11月發表於《英國運動醫學期刊》。
產後憂鬱是生病 不是心理問題
新北市土城醫院暨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提醒,產後憂鬱症是生病,不是心理問題,建議盡早求助專業,積極治療。
劉嘉逸說明,產婦從懷孕到生產期間,荷爾蒙的變化大,尤其雌激素從孕期的快速上升,在產後又急速掉落,加上面臨家庭、育兒、職場等壓力,在產前及產後1年內較容易出現情緒問題,醫學上稱為「周產期憂鬱」。
他說,產後憂鬱分為產後情緒低落及產後憂鬱症2大類,多數產婦(50-80%)在產後3-10天內會出現短暫情緒低落的現象,一般不會超過2週。只要支持系統完善,會完全緩解,不需治療。而產後憂鬱症大多在生產完3天後表現出來,症狀與一般重度憂鬱症相似,如心情低落、失去興趣、疲倦無活力、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動作遲緩、負面思考等,少部份甚至出現自殺或傷害嬰兒的念頭或行為。
劉嘉逸說,規律運動能減輕憂鬱、焦慮,早有定論,上述研究提到需達到中等強度的運動才有效果,重點在於規則與持續,所以找到1-2種喜歡的運動,養成習慣才是促進身心健康的養生之道。
對抗產後憂鬱 專家提4建議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新生媽媽通常在養育照顧嬰兒的過程,會因為感受到喜悅回饋超過所承受的不適或混亂的生活作息,而降低辛勞感,不過在養育中如果出現一些症狀,如易怒、焦慮、不時想哭、跟著孩子哭、否定自我或負面思考…等,需察覺適時求助家人或找尋專業協助,並提出4點建議。
●支援管道:在懷孕過程就可構思建立協助管道,當新生兒誕生後會有許多任務,做完月子將開始獨立面對,有多個支援系統,才有喘息並擁有較長時間的休息。
●規律性:產後調整生活作息的規律性,像是幾個小時餵奶或哄睡,新生兒在媽媽的規律感下會獲得安適感,同時可挪出媽媽休息的時間,做平常喜歡做的事情,有紓壓的效用。
●中強度運動:一定要創造出空檔時間做運動,即便沒有產後憂鬱的疑慮,養成運動習慣會增加腦內啡。
●做記錄:用手機拍照或攝影記錄孩子的成長,享受過程,捕捉留下延伸愉快的片刻,讓自己有更多開心的事。
葉雅馨也提醒,身旁的家人,多關注新生媽媽的狀態或需求,例如探望時帶些平常喜歡吃的食物,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不要給過多的指導及無謂的允諾。
來源:自由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