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7-19
- 最後登錄
- 2025-4-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154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2286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總統府前發言人丁遠超跌倒後病逝,享壽68歲。
總統府前發言人丁遠超近來於家中浴室意外滑倒,幾天後出現頭痛症狀,送醫病況急轉直下,經搶救仍不治,享壽68歲。對此,內科醫師姜冠宇指出,跌倒後最怕就是發生急性腦出血,即使短暫昏迷醒來以為沒事,但實際上腦內仍持續在出血,恐陷入2次昏迷,此時往往很難救回,導致直接死亡。
醫師姜冠宇接受《中時新聞網》採訪時表示,成年人一旦摔倒,在身高與體重的影響下,腦部一定會受到衝擊,輕則導致腦震盪,嚴重則可能引發腦出血。即使是腦震盪,後期也可能因腦部修復速度慢,引發水腦症現象,對於年長者來說,更可能導致認知功能衰退或失智提早報到。
姜冠宇說,年長者因平衡較差,各種跌倒姿勢都可能發生,其中往前跌倒若反應夠及時,可利用上肢進行防禦,以減少衝擊力。比較可怕的是,在浴室因地面濕滑而向後跌倒,導致後腦直接著地,往往後果嚴重,甚至致命。
除此,姜冠宇提到,若居住空間比較狹小,跌倒後撞到突出物的力道恐增強,這其實也很致命,因此注意像是桌角有無修飾等細節,確保居家環境安全,才能降低跌倒帶來的傷害。
若真的不慎摔倒,姜冠宇強調,通常24小時內都是急性觀察期,務必留意瞳孔變化,對於光源有無反應;另外包括眼神有無呆滯、言語表達有無改變、姿勢是否不對勁等,也都是觀察指標。若沒有密切監測,恐對長期智能造成影響。
然而,姜冠宇坦言,最令人擔憂的是急性腦出血,當下可能因跌倒腦震而昏迷,醒來後以為沒事,實際上腦內還是在持續出血;當血塊增大、壓迫腦部,恐會陷入2次昏迷,此時就很難再救回,導致直接死亡。
姜冠宇提醒,臨床上常見3大跌倒高風險群,首先是使用多重慢性疾病藥物,像是高血壓、糖尿病,或失眠,因使用相關藥物可能會造成低血壓、低血糖或處於比較嗜睡狀態,增加跌倒風險;其次是肌少症潛在族群,在於平常運動量不足、肌肉偏少或營養不良,導致下肢無力容易跌倒;最後是容易眩暈族群,例如可能有些心臟問題,心臟打出的血量不夠,或內耳平衡異常(如梅尼爾氏症),都需特別注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