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3
- 最後登錄
- 2025-4-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209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7246
- 相冊
- 1
- 日誌
- 18
    
狀態︰
離線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顧名思義,有「清潔明亮」之意,時間大約在每年的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間。
此時,氣候多變,乍暖還寒,人體容易受到外邪侵襲,養生保健尤為重要。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既是民俗節日又是氣象節氣的時節。
此時,氣溫回升,雨水增多,空氣清新,草木萌發,自然界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風景明朗的景象。
中醫師吳宛容指出,清明時節氣溫雖逐漸回暖,但早晚溫差變化大,加上雨量逐漸增多讓濕氣攀升,
讓風邪與濕邪容易侵擾人體,可能出現過敏性鼻炎、濕疹、蕁麻疹、四肢關節痠痛、精神疲倦等症狀。
因此,清明節氣養生重點在於「保暖去濕」,以提高免疫力,預防邪氣入侵。
吳宛容建議,平時多注意保暖,隨身預備薄外套,避免早晚溫差與氣溫驟降讓身體機能失去平衡,也可多吃四神湯、薏仁、紅豆等,幫助身體排濕。
她提醒,不要吃易引起「發炎」、「過敏」的食物,如油炸、辛辣、重口味、加工品、零食等刺激性食物,
或是海鮮、筍類、羊肉等食材,避免過敏性疾病如濕疹、蕁麻疹等頻頻發作。可多吃紅白蘿蔔、菠菜、山藥、蘋果、芭樂等。
清明節也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之情。
中醫師陳柏太表示,這時肝氣旺盛,脾胃功能相對較弱,飲食上應以清淡為主,少吃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肝臟負擔。
兩位中醫師特別推薦幾款適合清明時節用於養生的食譜,可以透過藥膳食療來健脾、去濕、養肝,維持健康。
淮山扁豆薏米瘦肉湯
材料:淮山 30 克、扁豆 30 克、茯苓 15 克、生熟薏米各 15 克、陳皮 6 克、紅棗 1 顆、瘦肉適量。
做法:先將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 1.5 小時,調味後即可。
功效:具健脾、祛濕之效。適合連假暴飲暴食、脾胃虛弱的族群食用。
山藥百合粥
材料:山藥 100 克、百合 50 克、粳米 100 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山藥去皮切塊,百合洗淨備用。粳米淘洗乾淨,與山藥、百合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煮至粥稠,最後加入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山藥性平味甘,可健脾益胃、滋腎益精;百合性微寒味甘,具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此粥適合脾胃虛弱、肺燥咳嗽、失眠多夢的人群食用。
佛手養氣茶
材料:佛手柑 5 克、枸杞子 3 克、紅棗 3 克、黃耆 5 克、香附 4 克。
做法:將佛手柑、黃耆、枸杞子、紅棗與香附加入 1 公升的水中,水煮開後悶 15 分鐘,也可以加入少許冰糖一同悶煮以增加口感。
功效:佛手柑、香附疏肝理氣、黃耆補氣固表、增強免疫力,枸杞子補腎明目;紅棗和胃健脾,可預防冷熱交替頻繁所帶來的感冒及過敏症狀。
茯苓甘草茶
材料:甘草 5 克、茯苓 10 克、茵陳 10 克、白芍 3 克、紅棗 2〜3 顆。
做法:將茯苓、甘草、白芍、茵陳、紅棗加入 1 公升的水中煮沸,熬煮 10 分鐘後,放涼即可飲用。
功效:甘草可以補氣益脾、白芍有平肝益脾的功效、茯苓去濕健脾、再加入可以清利濕熱的茵陳,於清明時節飲用可幫助柔肝去濕、平抑肝陽,同時舒緩肌肉緊繃及鎮定情緒。
吳宛容提醒,傳統清明節要吃潤餅,但餅皮與內餡的含糖量、熱量都偏高,三高及糖尿病族群要適量食用。
建議選用全麥餅皮,以川燙雞肉絲取代五花肉或紅糟肉,以無調味的堅果粒取代花生粉及糖粉,實現潤餅健康吃的目標。
(HeH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