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4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俗技藝] 以堅毅之心編織柔韌美器 竹籐編國寶 - 張憲平 [複製連結]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超級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流行教主勳章 藝術之星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自然美景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歌神VIP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5-4-6 19:52:3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張憲平出生藺草世家,因緣巧合投入竹籐編製領域,克服萬難、無師自通的學習過程中,研發改良劈剖竹篾的機具與可延長器物壽命的生漆髹塗技法,
不斷創新、獨樹一格的作品風格,獲得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工藝「竹籐編」項目保存者(俗稱人間國寶)。

竹子是台灣山林中常見的植物,它不是樹而是一種高大的草,且竹子是世界上生長最快速的植物,用竹子來製造器物是既天然又環保的方式。
竹子不但實用,它的空心還象徵謙虛、竹節代表氣節,古人也常以竹子來比喻君子應有的德行。


如花苞形體的〈春泥〉提把可拆卸,方便收納。

從藺草編織 跨入竹籐編領域
行事如謙謙君子般的竹籐編國寶大師張憲平,1943年出生於苗栗縣竹南鎮,家族從祖父母開始經營藺草編織事業,
父母親接棒後,再傳到他這一代,已是祖傳3代的藺草世家。
從小就與兄弟姐妹在藺草堆中遊玩長大,一路看著長輩們編織藺草的張憲平,很早就對這類經緯編造的東西有概念,
只是沒想到父親因病早逝,讓才20多歲的他提早接班、繼承家業。

1960~70年代,台灣使用天然材料的手工行業,正面臨到塑膠這類化學原料的衝擊與機器大量生產的考驗,
為了經營家裡的事業,張憲平在28歲那年至日本考察,當時遇到父親故友委託,尋找製作竹編燈具的代工工廠,
於是帶著樣品回台,但此時台灣僅存少數幾家工廠都無法達到日本要求的品質,於是他思考著同樣都是經緯編織的器物,不如自己來嘗試做看看。

一旦親自動手,才發現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不同材料有不同特性,在編作的技巧上也有很大差異。為了深入研究,
他到處尋訪老師傅,從旁觀察其編製過程,但以前的人對於技法比較不肯輕易傳授,於是張憲平只好自行購買各類古老的竹籐編器物,
回家自我琢磨,在沒有正式拜師學藝的情形下踽踽獨行,經過日夜不斷努力,終於克服萬般困難,2年後製做出達到日方要求的品質,也正式投入竹籐編製產業。



〈秋葉〉上方散落枯葉,彷彿迎接秋的到來。

精益求精 自我突破
「竹蔑」是狹長細薄的竹片,也是竹編的基本材料,要編造出一件好的作品,竹蔑的寬窄、厚薄、大小就要相當精準,張憲平強調竹蔑的厚薄寬窄若不一致,器物很容易出現不良品。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求得心中完美的竹蔑,他不停修改、調整機器,如:輪子壓送的速度、刀子前後的位置等,直到能劈剖出細窄定寬的竹蔑為止。


從竹子到竹蔑,需經過精準處理才好使用。

另一項獨門技法就是「生漆髹塗」,在研究各種古器物的過程中,張憲平發現一個問題:這些古器物因為沒有保護膜,所以留存下來的物件很少。
但自己的作品耗時費工,如果不能長久保存就太可惜了。於是他又投入研發,經過多方嘗試,花費4年時間,終於找到替作品上漆的方法,
有了這層保護膜,即可隔絕空氣,讓材料不致於氧化變脆,器物的使用壽命得以延長。

張憲平也透過這種生漆髹塗的次數,調整作品的濃淡顏色,如:多上幾層漆,顏色就會由淺色逐漸變成咖啡色,
但太過亮麗也不恰當,於是他會在漆尚未乾掉之前,撒上灰粉後再將部分擦拭掉,這樣的作品會出現明暗不同的效果,也更具年代感。


籐編作品〈夕映〉以生漆多次髹塗研磨得此效果。

目前已成為人間國寶的張憲平,作品可以分為4種類型:第1種是連續幾何紋樣編製,如:〈菱園〉、〈春泥〉、〈網覆方盒〉等作品;第2種是如雕刻般的立體編製,
表面可呈現出樹、蛙、蟹、藕等立體裝飾紋樣;第3種是保有材料的「輕、空」原始特性,如:〈遊龍〉和〈循跡〉這類具有透光幻化效果的作品;
第4種是大型組合裝置藝術,這些大型蓆片作品可依展示空間大小調整組裝,既可當屏風、掛牆頭,亦能放在天花板上做裝飾品,展示上非常靈活。
即便作品有百萬身價,張憲平也都捨不得賣掉,因為每一件都是花費數月心血才完成的寶貝。


作品〈覬覦〉中,張憲平以不同編法製作蜥蜴的身體、四肢與尾巴,使其呈現活靈活現的立體感。


張憲平的大型裝置藝術〈竹清雲淡〉

今年已經80歲的張憲平,在半個世紀與竹子為伍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順勢而為,連個性都有如竹子般謙虛低調,在編織這條藝術創作路上,也始終如同竹子般堅毅且不屈不撓。

竹與籐 特性及編織方式
根據呂錦明博士2010年出版的《台灣竹圖鑑》記載,台灣竹子的種類共有89種,當中25種為原生種,在全台如此多竹子種類當中,國寶大師最常使用哪種竹子?又是如何挑選的呢?

張憲平表示:「我都使用桂竹及石篙竹,石篙竹外觀類似桂竹,主要產地在嘉義阿里山,海拔1200公尺以上的山區。
這兩種竹子的材質細緻、節間長、富彈性並具光澤,適合編製各種器物。過去工廠量產編器時,委託中間商直接向竹場農民購買,
每年10月左右砍伐運出,一次購入約7、8台貨車的量,供一整年使用。竹子在挑選時,要選擇桿直、節低、節間長、表皮翠綠、無擦傷的最好。」

至於籐類的使用,張憲平解釋:「台灣黃籐質美、柔韌,為編製者所喜愛,但它生長在台灣的山裡,常攀倚他樹生長,砍取不易,且山裡交通不便,採伐成本高,50年來已無人採伐。因此,僅能從東南亞進口。」


以原住民背簍為器形,飾以連續菱形紋的竹編作品〈菱園〉

張憲平的作品中,有竹編、籐編以及竹籐編,在張憲平眼中,竹材的特性是輕、堅硬、富彈性張力,可供建築、做家具、編製各類盛器等,用途廣泛;籐的特性也是輕,
但材質堅韌,籐皮的柔韌,適合製作家具及編製各種蓆、籃、袋等,用途也非常廣。


竹編作品〈遊龍〉上的龍以籐絲編製。

在編製時,張憲平通常會將竹與籐混搭使用,像在竹編的器物上,會利用韌性強的籐皮來捲繞、紮結固定提把或讓緣口的包紮更為扎實。
細緻精美的籐絲編器,因為材質纖細柔軟,無法編成立體器物,往往也會利用竹編來做為內體以完成一件編器,像精美的籐編籃、花器等。

張憲平強調,竹與籐都是自然界珍貴又環保的資源,應該要好好珍惜並善加利用。

張憲平小檔案
1943年出生於苗栗縣竹南鎮藺草世家,潛心研究竹籐編半個世紀,1990年獲教育部第6屆民族藝術薪傳獎,同年籐編盤形提籃作品被故宮典藏,
2011年獲苗栗縣政府登錄為傳統藝術「竹籐編織」保存者,2016年獲文化部認定為重要傳統工藝「竹籐編」技藝保存者,2017年獲頒第11屆「國家工藝成就獎」。










(自由時報)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13 19:0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