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4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蹟歷史] 新莊 文昌祠 [複製連結]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流行教主勳章 藝術之星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自然美景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歌神VIP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5-4-8 19:52:5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新莊文昌祠的主神為文昌帝君,又稱為文昌梓潼帝君、梓潼帝君或文昌君,是主掌功名、保佑學子文運與考試的神祇。
在清代,淡水廳一共有5座文昌祠,第1座於嘉慶8年(公元1803年)興建於廳治東門(今新竹)、接著第2、第3座於嘉慶18年(公元1813年)建於新莊與芝蘭保(今士林)、
同治2年(公元1863年)又於枋橋街(今板橋)興建文昌祠,至同治6年(公元1867年)年第5座文昌祠建於桃仔園(今桃園)。在5座文昌祠中,
新莊文昌祠早於嘉慶年間即興建,可見當時的新莊已經從早期的移墾社區,轉型貿易樞紐;此時仕紳開始注重文化教育及科舉功名,文昌信仰亦在嘉慶6年(公元1801年)納入國家祀典。
對於縣丞來說,興建文昌祠等同於推廣文風端正士氣,為施政的一大政績。

而在清嘉慶18年(公元1813年)前,新莊一帶並沒有文昌廟,新莊文昌祠的主神文昌帝君,原本為供奉於新莊慈祐宮偏殿,欲向文昌帝君祈求功名的文人均需到慈祐宮參拜。
慈祐宮是新莊地區第1座地方公廟,又被稱為「新莊媽祖廟」,主要祭拜媽祖、觀音和文昌帝君,始建年不詳,現今只能確定清雍正7年(公元1729年)時即存在,
並於乾隆18年(公元1753年)從媽祖廟正式改名為慈祐宮。嘉慶18年(公元1813年),由於慈祐宮年久傾頹,艋舺縣丞曹汝霖(1877-1966)倡議修建,
在修繕工程竣工之後尚有餘款,他因此提儀於慈祐宮之右側興建文昌廟,獨立供奉文昌帝君,並於廟旁設置義塾,為大臺北地區第1座文昌祠。

嘉慶年間興建的文昌祠,培養了不少貢生、秀才,不過隨著時空發展,空間逐漸不足,到了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
艋舺縣丞傅端銓(生卒年不詳)邀集仕紳陳式璋(生卒年不詳)等人捐資,將文昌祠遷到位於大嵙崁溪畔的現址(今碧江街);
一來擴建祠宇,現址面積為原址的3倍多大,為三開間二進二廊的四合院式建築;二來於文昌祠左側護龍設置崇文閣,作為義塾及祭典使用。

日治時期,日本人為統治方便,全面推展學校教育,教導臺灣人日語。因此在明治31年(公元1898年)新莊辦務署署長山雄熊式即在新莊文昌祠設立「臺北國語傳習所新莊分教場」;
同年,待公學校令發佈之後,改「臺北國語傳習所新莊分教場」為「興直公學校」,直到明治45年(公元1911年)「興直公學校」新校舍(今新莊國小)落成後才全數遷離文昌祠。
公學校的設立,取代了原本義塾的功能,但崇文閣仍持續漢文補習教育,直到日治末期,日本人強行推動皇民化運動,禁絕漢文教育,同時禁止民間信仰,文昌祠的香火遂逐漸凋零。

光復後文昌祠快速地選出管理人並於民國37年(公元1948年)舉辦祭孔儀式,希望恢復文昌祠香火,但民國38年(公元1949年)國民政府來臺後,
總統府保管歷史檔案的單位遷入文昌祠辦公,為因應檔案存放,將三川殿、拜殿以及兩過廊靠內埕的地面鑿洞,並加裝木構隔間,一直到民國50年代初期,
各單位才陸續遷出;民國60年(公元1971年)鎮公所又借用文昌祠設立「明德幼稚園」,因為長期不對外開放;文昌祠的宗教信仰一度中斷。

所幸在民國71年(公元1982年)文化資產保存法通過後3年,新莊文昌祠經過審定為3級國家古蹟,「明德幼稚園」也於民國76年(公元1987年)遷出,
民國80年(公元1991年)新莊祠重啟山門,恢復過往祭儀,翌年更擴大舉辦文昌帝君誕辰祭禮,現今作為重要的文化資產及信仰中心,不少考生均特別至新莊參拜,香客絡繹不絕。












(臺灣宗教文化)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18 08:2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