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3-3
- 最後登錄
- 2025-5-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3
- 閱讀權限
- 120
- 文章
- 278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關稅戰|特朗普一聲令下 嚇出台灣一身的投降主義撰文:陳鄭為出版:2025-04-12 15:00更新:2025-04-12 15:00
10天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猛然宣布對全球各貿易夥伴祭出超高稅率的「對等關稅」,在國際貿易史上投下一顆重磅炸彈。這場被特朗普宣傳為替美國中產階級與勞工權益出氣的「經濟革命」,迅速震盪全球市場,也攪動了各國政府的應對神經。短短幾日內,除了中國、歐盟等少數有底氣與華府正面對抗的強權外,其餘多數經濟體幾乎無不低聲下氣、爭相投懷送抱,期望美國老大哥能稍稍手下留情。而在這群「求情部隊」中,越南與台灣的反應尤其搶眼,甚至可以說令人尷尬地「亮眼」。
越南先是急忙喊出「從零關稅開始談起」的超低姿態,而台灣則由賴清德親上火線,除了召開記者會表態對美「絕無報復打算」,更不惜投書美國《彭博社》、送出四項讓利策略,內容包括零關稅、擴大採購、軍購加碼、非關稅障礙全面剷除,幾乎是把能交出的籌碼一次奉上。這一連串動作,不僅讓人聯想到古代臣子朝覲天子前「五體投地」的陣仗,也讓各界評論不禁譏諷:這不是談判,這是下跪。
回顧整場風波,台灣政府最初的反應堪稱經典的「認知失調」實錄。特朗普宣布關稅的前一晚,台灣行政院長卓榮泰仍在臉書信心喊話,寬慰台灣民眾安心入睡,豈料天亮之後,只見特朗普手持密密麻麻的數字圖表,遂令世界風雲變色,台灣政府一時間只得鴉雀無聲。再等到台灣政府回神驚醒,已是台股迎來「黑色星期一」的重挫,以及民意惶恐與洶湧的局面。
面對美國對台課徵32%的懲罰性關稅,台灣行政院雖火速祭出800億台幣的補貼方案,但「特朗普課掉的,我賠給你,你別怕」的回應方式,不僅無法安撫市場,反而引來更多質疑:這是在安內,還是惹外?特朗普要的是具體讓利,不是同情,台灣政府掏錢補自己企業的洞,能感動得了特朗普嗎?
賴清德顯然也察覺補貼無法擋住滾滾民怨,於是在行政院政策翻車後,親自上陣,端出五大策略,從談判、採購、投資、產業轉型到聽取產業意見,無不洋洋灑灑、誠意滿滿。特別是「台灣投資美國隊」、「未來還要擴大軍購」等宣示,既是替美國就業市場背書,也是在向特朗普遞交台灣的「忠誠履歷表」。
然而,這套五大策略真正打動的,或許不是美國,而是台灣內部那批「現實派」。誠然,考量台灣的經濟體量與極度仰賴出口導向的現實,確實讓「硬起來」這句話說不出口,任何一場貿易戰對台灣而言都只有輸不起,很難硬起來。這種先天條件下所演化出來的「經濟投降主義」,其實早已在社會深植人心,只是這類極限壓迫的事件極為罕見,故只能藏於內裡,隱忍不發。縱然不少台灣民意對民進黨政府對美「下跪」頗感不齒,但更多人會反問:「不這樣,還能怎樣?」
問題正出在這裡,當「不跪不行」成為台灣多數人下意識的選擇,那麼這次對特朗普的全面讓利,就不僅僅是一場關稅危機的應對,而是一場台灣全民「屈服訓練」的實驗。這套邏輯一旦建構完成,未來當台灣遭遇更高強度、更深層次的極限施壓時,又會是怎樣的反應?假設下一回,對台施壓的主角不是華府而是北京,假設對等關稅的挑戰設定變成解放軍武攻台灣,那麼這套「讓利求生」的劇本,是否又會被翻拍一次?
當然,美中對台的壓力仍有相當差異,一者是關稅、一者是戰爭,但值得反思的是,面對關稅壓力,台灣社會迅速收斂對美國的期待,轉而投誠輸誠的節奏,某種程度上反映的正是一種「戰略性求生」的本能反應。這反應未必錯,甚至在經濟層面上可以說極具理性,但如果這是為一種可預期的慣性,當壓力變得不可承受,當風險不再是貨物暫時無法出口,而是實實在在的導彈與軍機鎖台,那台灣社會還能站得住腳嗎?
民進黨政府過去常以「投降主義」猛批在野黨對北京的務實派,甚至把一切對中妥協的聲音貼上「賣台」標籤。但如今同一批人,卻在面對特朗普這位「自由世界領袖」的粗暴施壓時,轉而主動示弱、全線撤退、四肢伏地,甚至連「取消非關稅障礙」這等往年視為國安底線的條件也能主動奉上,這樣的雙標,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更令人不安的是,當特朗普4月9日宣布,除中國外,暫緩對多數國家徵收高超關稅率,調整為暫時10%的期間性措施時,台灣政壇與輿論竟不乏慶賀之聲,甚至有人吹捧起特朗普談判策略奏效、成功挖坑給北京跳等,一副台灣運籌帷幄、功德圓滿的模樣。這種態度,不僅遺忘了幾日前如何被特朗普屌打虐打、逼跪,還無視了台美談判仍在進行、稅率仍有回升可能的現實。正所謂「好了傷疤忘了疼」,這從來不是國際政治的應對方式,尤其是台灣這樣的中小型經濟體,更沒有本錢如此選擇性失憶。
反倒是台灣如今跪也跪了,跪穩了就能等到特朗普開金口賞一句「跪安」了嗎?這是現在許多台灣人的疑問。事實上,以特朗普的行事風格,他是否回應台灣的投誠、是否接受這些讓利換取的談判空間,全憑一時情緒與盤算,正如特朗普自言的「靠直覺」。哪怕美國今天給台灣降稅,也不代表明天不會翻臉,台灣率先納入第一波談判名單,也不代表最終會手下留情。台灣政府大動作示弱、急於求和,若未能換來實質成果,只怕最後連面子與裡子都輸光。
正因如此,這場堪稱極限施壓的關稅戰,意外成為台灣一次寶貴的「壓力測試」,得以透視台灣在面對極限施壓下的制度韌性、社會應變與民意走向。諸如看到了政府如何從輕忽、誤判、補貼、到全面跪拜的整段過程,也看到了輿論如何從憤怒、批評、接受、再到慶幸的認知轉變。這套「輸誠機制」,也許就是未來台灣在更大規模危機中將會啟動的模板。
最後,一個令人不安但不得不問的問題是:當民進黨政府一再揶揄在野黨面對北京時「不敢硬起來」,且當台灣社會普遍以「抗中保台」意識形態為尚時,這次對特朗普的投降是否也暴露了另一種真實面?是不是只要威脅夠大、代價夠深,哪怕再怎麼嘴硬,膝蓋也會先軟,得跪下去?
是以,只有當極限施壓來臨,真正的選擇才會浮現。從今次罕見的這場關稅戰,用這樣的思路打開或重構所謂「投降主義」在台灣的現實意義,對台灣的經驗而言是「可貴」的,這次特朗普扮演的壓迫者角色,只不過是替台灣提前上了一課。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 ... utm_medium=referral
=============================================================
看來主文者並不瞭解台灣政客怕的不是眼下經濟懲罰,而是台灣政客私下被美國所持有的把柄,才是手足無措的關鍵。怕真的反抗,美國一掀不堪的背後,讓自己與裙帶的利益頓時成空,走狗輝、漏尿扁的前車之鑑,不會讓政客為之寒顫?動與不動都得咎的狼狽,最後犧牲的當然不會是自己的利益,不是嗎?
更甚,那些所謂「抗中保台」團體的背後,其實是美國影舞者下的魁儡,怎麼會有從真正的台灣利益出發,去反抗頂上主子的意志與作為?反而必須洗腦台灣人民,不要做無謂的抵抗,成為國際的典範,積極的配合美國,不正是符合「抗中保台」團體真正成立的宗旨嗎?
所以真的是「投降主義」嗎?還是貪婪慾望下,被政客們犧牲,血淋淋的教訓呢?悲哀!
人民自己看不清,隨著政客起舞,斷送自己與子孫未來,怪誰?
狗吠火車,了然,了然啊!
|
|